時間稍縱即逝,再加上我的工作總是需要與技術賽跑,這些因素就成了研究社會現象的我們必須麵臨的巨大挑戰。隨著生活中的技術、人們的行為和社會的不斷變化,作為科學家,我們該如何與時俱進?隻有沿著時間的長河,研究人類的行為,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隻有這樣的縱向研究,才稱得上是好的研究。不過,這樣的研究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完成,而且需要經曆技術上的多次更新換代。根據我的觀察,在社會化進程不斷加速的環境中,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能會出現一些新規範。我把這個過程稱為網絡社會化。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我們不應該無所事事,坐等答案。

好消息是: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絡心理學某些方麵的研究已經開展起來了,而且記錄翔實,廣為人知。匿名上網,或感官匿名的影響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它相當於現代的超級英雄隱身術。因為匿名的影響力不可低估,有好幾個有趣的跨學科研究都以匿名性作為研究對象。此外,匿名性還會帶來在線去抑製化,這是產生其他影響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我曾經做過一係列不同的研究,包括有組織網絡犯罪,甚至包括網絡健康焦慮症——在網上查詢健康信息會加劇自身健康的焦慮感。此外,根據我的長期觀察,在網絡效應的作用下,人們的行為常常被迅速放大。我認為這種現象可以用一個數學公式來預測,這就是21世紀的E=mc2。

舉例來說,在網絡上,利他主義的放大,意味著在網絡空間,人們可能比在麵對麵交往時更加慷慨,更願意付出。我們可以隨著非營利性眾籌活動在網上的快速增長,親眼見證這一現象。目前,網絡空間另一個已知的影響是,人們越來越信任網上遇到的人,而且因為在網上可以更快地公開個人信息,所以人們能夠迅速地建立起友誼和親密關係,但這也意味著人們隻有在不是朋友或者不親密的情況下,才會覺得安全。由於在線去抑製效應,每個人的膽子可能會變得更大,約束感減少,判斷力會受到影響,就像喝醉了酒一樣。在約束感較少的環境中,誌同道合的人可以迅速地聚集在一起,進而在匿名的保護傘下產生另一種效應:在線聯合。在本書中,我將詳細介紹這些網絡概念和“效應”,雖然闡述時難免會使用一些術語,但通過科學的實證研究——精心設計實驗、控製變量、確定因果關係,我相信讀者最終一定能透徹地理解和全麵地評價這些概念和“效應”。但網絡並不是由小白鼠和杠杆組成的實驗室,而是由虛擬環境中產生的各種人類數據組成的複雜矩陣,這就意味著在實證的過程中會涉及煩瑣的電子取證和網絡行為細節。

“關注細節才是王道”,在我的工作中,這句話顯得尤為重要。刑事科學研究的是犯罪現場的物證:纖維、體液或指紋。看一看電視連續劇《犯罪現場調查》(CSI)就知道了。刑事科學心理學研究的是留在犯罪現場的行為證據。我們喜歡把這些行為證據稱為“像血液一樣噴濺的思維”。此外,還有我的研究領域——刑事科學網絡心理學,主要研究的是網絡犯罪現場的行為證據,或者叫網絡足跡(我是這樣理解這門學科的)。偉大的埃德蒙·洛卡德(Edmond Locard)是刑事科學的先驅,有時又被稱為“法國的福爾摩斯”,他提出了交換原理,為刑事科學夯實了基礎。他認為“隻要有接觸,就會留下痕跡”。(本書到處都有你的指紋。)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網絡空間。不管我們在網絡上做什麼,都會產生電子排放、電子灰塵和電子痕跡。不管犯罪是發生在網絡世界還是在街上,這些電子證據都可以協助執法部門開展犯罪調查。

時間稍縱即逝,再加上我的工作總是需要與技術賽跑,這些因素就成了研究社會現象的我們必須麵臨的巨大挑戰。隨著生活中的技術、人們的行為和社會的不斷變化,作為科學家,我們該如何與時俱進?隻有沿著時間的長河,研究人類的行為,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隻有這樣的縱向研究,才稱得上是好的研究。不過,這樣的研究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完成,而且需要經曆技術上的多次更新換代。根據我的觀察,在社會化進程不斷加速的環境中,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能會出現一些新規範。我把這個過程稱為網絡社會化。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我們不應該無所事事,坐等答案。

好消息是: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絡心理學某些方麵的研究已經開展起來了,而且記錄翔實,廣為人知。匿名上網,或感官匿名的影響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它相當於現代的超級英雄隱身術。因為匿名的影響力不可低估,有好幾個有趣的跨學科研究都以匿名性作為研究對象。此外,匿名性還會帶來在線去抑製化,這是產生其他影響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我曾經做過一係列不同的研究,包括有組織網絡犯罪,甚至包括網絡健康焦慮症——在網上查詢健康信息會加劇自身健康的焦慮感。此外,根據我的長期觀察,在網絡效應的作用下,人們的行為常常被迅速放大。我認為這種現象可以用一個數學公式來預測,這就是21世紀的E=mc2。

舉例來說,在網絡上,利他主義的放大,意味著在網絡空間,人們可能比在麵對麵交往時更加慷慨,更願意付出。我們可以隨著非營利性眾籌活動在網上的快速增長,親眼見證這一現象。目前,網絡空間另一個已知的影響是,人們越來越信任網上遇到的人,而且因為在網上可以更快地公開個人信息,所以人們能夠迅速地建立起友誼和親密關係,但這也意味著人們隻有在不是朋友或者不親密的情況下,才會覺得安全。由於在線去抑製效應,每個人的膽子可能會變得更大,約束感減少,判斷力會受到影響,就像喝醉了酒一樣。在約束感較少的環境中,誌同道合的人可以迅速地聚集在一起,進而在匿名的保護傘下產生另一種效應:在線聯合。在本書中,我將詳細介紹這些網絡概念和“效應”,雖然闡述時難免會使用一些術語,但通過科學的實證研究——精心設計實驗、控製變量、確定因果關係,我相信讀者最終一定能透徹地理解和全麵地評價這些概念和“效應”。但網絡並不是由小白鼠和杠杆組成的實驗室,而是由虛擬環境中產生的各種人類數據組成的複雜矩陣,這就意味著在實證的過程中會涉及煩瑣的電子取證和網絡行為細節。

“關注細節才是王道”,在我的工作中,這句話顯得尤為重要。刑事科學研究的是犯罪現場的物證:纖維、體液或指紋。看一看電視連續劇《犯罪現場調查》(CSI)就知道了。刑事科學心理學研究的是留在犯罪現場的行為證據。我們喜歡把這些行為證據稱為“像血液一樣噴濺的思維”。此外,還有我的研究領域——刑事科學網絡心理學,主要研究的是網絡犯罪現場的行為證據,或者叫網絡足跡(我是這樣理解這門學科的)。偉大的埃德蒙·洛卡德(Edmond Locard)是刑事科學的先驅,有時又被稱為“法國的福爾摩斯”,他提出了交換原理,為刑事科學夯實了基礎。他認為“隻要有接觸,就會留下痕跡”。(本書到處都有你的指紋。)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網絡空間。不管我們在網絡上做什麼,都會產生電子排放、電子灰塵和電子痕跡。不管犯罪是發生在網絡世界還是在街上,這些電子證據都可以協助執法部門開展犯罪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