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撮要顯旨 異彩紛呈(3 / 3)

一、撮要顯旨,嚴謹縝密

撮要是公文寫作中的一種常用技法。在這篇調研文章中,對這一技法的運用頗為精當。全文共由七大部分組成,每一部分都列有顯示分旨的小標題,包括: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調查就是解決問題;反對本本主義;離開實際調查就要產生唯心的階級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導,那末,它的結果,不是機會主義,便是盲動主義;社會經濟調查,是為了得到正確的階級估量,接著定出正確的鬥爭策略;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誌了解中國情況;調查的技術。可以看出,這七個小標題分別是對該部分核心內容的高度概括而成,即所謂“撮要”,而且每一個小標題都反映出作者的一種觀點和主張,旗幟鮮明,意旨顯豁。更為重要的是,這七個小標題正是作者經過深入細致的調查以後所得出的結論,其中既有緣由和必要性的闡述,又有入情入理的精辟分析,更有技術方麵的指導,從而使行文體現出一種“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內在運思規律,嚴謹周密,富有邏輯性。

二、善用典故,說服力強

善於用典是毛澤東公文寫作的一大特色。據統計,在《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中,用典總數多達351處。在這篇文章中,毛澤東同誌在倡導人們要注重調查研究時,提出“邁開你的兩腳,到你的工作範圍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學個孔夫子的‘每事問’,任憑什麼才力小也能解決問題”,這一典故出自《論語·八佾》,原文是“子入太廟,每事問”。用在此處,既顯得貼切適度,又增強了行文的說服力;又如在談到紅軍中存在的脫離實際調查的機會主義和盲動主義錯誤表現時,指出“那些李逵式的官長,看見弟兄們犯事,就懵懵懂懂地亂處置一頓”。李逵是《水滸傳》中的一個英雄人物,他為人樸直豪爽,對農民革命事業很忠誠,但是處事魯莽。運用這一典故,就將機會主義者和盲動主義者的錯誤表現生動地刻畫出來,收到了很好的表達效果。由此可見,撰寫調研文章,應當盡可能地在提高表達技巧上多下功夫,而善於用典無疑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麵。

三、用語精當,注重修辭

在語言運用上,這篇調研文章也頗富特色。其中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對各種修辭表達手法的巧妙運用。例如“你對於某個問題沒有調查,就停止你對於某個問題的發言權。這不太野蠻了嗎?一點也不野蠻”,“你對於那個問題不能解決嗎?那末,你就去調查那個問題的現狀和它的曆史吧!”通過設問的修辭方式來強調調查研究的重要性;“這種純主觀地‘瞎說一頓’,實在是最可惡沒有的。他一定要弄壞事情,一定要失掉群眾,一定不能解決問題。”此例用“一定”作為提示語構成排比句,用以說明“瞎說一頓”所導致的後果,語氣堅定有力,令人信服;又如“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通過形象的比喻說明“調查就是解決問題”的道理;再如“調查的結果就像掛了一篇狗肉賬,像鄉下人上街聽了許多新奇故事,又像站在高山頂上觀察人民城郭”。此例是通過比喻兼排比的手法來說明很多人在調查方法上所存在的錯誤。此外,像“孔夫子的‘每事問’”、“李逵式的官長”等,又顯然是運用了引用的修辭手法。

文中還十分注重“四字格詞組”的使用。例如“紅軍中顯然有一部分同誌是安於現狀,不求甚解,空洞樂觀,提倡所謂‘無產階級就是這樣’的錯誤思想,飽食終日,坐在機關裏麵打瞌睡,從不肯伸隻腳到社會群眾中去調查調查。對人講話一向是那幾句老生常談,使人厭聽”。通過一係列的四字格詞組來列述“本本主義”的表現,而且運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刻畫,使行文顯得生動活潑,富有說服力。而像“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一切結論產生於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等語句,蘊意深刻,富於哲理,早已成為盡人皆知廣為傳誦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