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短小精悍 言簡意賅(1 / 2)

我黨中央主動撤出延安後,毛澤東同誌和黨中央、解放軍總部沒有離開邊區,而且直接指揮了西北戰場的人民解放戰爭。毛澤東同誌不僅指揮隻有2萬多人的人民解放軍打敗了進攻陝甘寧邊區多達25萬的敵軍,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軍事奇跡,而且在這場保衛戰中為我們寫下了“短小精悍”的光輝名篇佳作。一份事關延安撤出重大事件的《指示》,作者隻寫了不到250個字;另一份涉及保衛陝甘寧邊區重要事宜的《通知》也不過400字。兩個文件加起來才600多字。毛澤東同誌曆來告誡我們要把文件和文章寫得短一些,在《關於建立報告製度》一文中,毛澤東同誌提出“報告文字每次一千字左右為限,除特殊情況外,至多不要超過兩千字”。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毛澤東同誌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有些同誌歡喜寫長文章,但是沒有什麼內容,真是‘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為什麼一定要寫得那麼長,又那麼空空洞洞的呢?隻有一種解釋,就是下決心不要群眾看。”

《兩個文件》不僅篇幅短小,那精粹的寫作技法更是我們應當借鑒的。

一、精心推敲,字斟句酌

如《兩個文件》的標題,作者在“放棄延安”之前特別使用了“暫時”兩個字,這是非同小可的重要一筆,顯然是毛澤東同誌精心推敲雕刻而成。有了這兩個字,就把我黨我軍的偉大戰略思想充分體現出來,使全黨全軍堅持勝利的信心不動搖,反之,就會在一些人中引起思想動蕩和混亂。我們設想,為什麼作者在這裏不用“主動”二字,如不是敵軍重壓兵境,我們何苦要撤出延安呢?況且,“主動”二字即表“撤出”並無“返回”之意,顯然也不準確。由此可見,字斟句酌,準確表意,是寫好公文的關鍵所在。

二、言簡意賅,清楚明了

如《通知》的第一段,是揭露蔣介石挽救其垂死統治所采取的五項步驟。對這些步驟的敘述揭露,作者采用了語段並列和遞進的手法,隻用了一句話,總共68個字,可謂言簡意賅。《指示》的“各地對於……”內容,同樣是由54個字組成的一句話,既簡單明了,又便於貫徹執行。

三、直截了當,開門見山

閱讀毛澤東同誌所寫諸多公文的開頭,總是給人一種迅速淩厲、單刀直入、開門見山的感覺。如《指示》的開頭:“蔣介石日暮途窮,欲以開‘國大’、打延安兩項辦法,打擊我黨,加強自己。其實,將適得其反。”這段話中的“日暮途窮”是何等深刻準確。“開‘國大’、打延安”、“打擊我黨,加強自己”又是多麼直截了當,切中要害。

四、邊敘邊議,講求實際

毛澤東同誌諄諄告誡我們寫文件和文章要講究實際,“一篇文章充滿了這些符號,不提出問題,不分析問題,不解決問題……實在是一種最低級、最幼稚、最庸俗的方法”(《反對黨八股》)。毛澤東同誌起草的這兩個文件,不管是200多字的《指示》,還是400多字的《通知》,都是通過邊敘邊議的方法,做到內容完整無缺。如《通知》的第一段話是“敘”,目的是“提出問題”;隨即用第二段進行“議”,屬於“分析問題”;通過“在上述情況下,中央決定”做過渡進入說明,是“解決問題”。總之,使“敘、議、說”緊密融於一體,做到內容完整、講究實際。

我黨中央主動撤出延安後,毛澤東同誌和黨中央、解放軍總部沒有離開邊區,而且直接指揮了西北戰場的人民解放戰爭。毛澤東同誌不僅指揮隻有2萬多人的人民解放軍打敗了進攻陝甘寧邊區多達25萬的敵軍,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軍事奇跡,而且在這場保衛戰中為我們寫下了“短小精悍”的光輝名篇佳作。一份事關延安撤出重大事件的《指示》,作者隻寫了不到250個字;另一份涉及保衛陝甘寧邊區重要事宜的《通知》也不過400字。兩個文件加起來才600多字。毛澤東同誌曆來告誡我們要把文件和文章寫得短一些,在《關於建立報告製度》一文中,毛澤東同誌提出“報告文字每次一千字左右為限,除特殊情況外,至多不要超過兩千字”。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毛澤東同誌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有些同誌歡喜寫長文章,但是沒有什麼內容,真是‘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為什麼一定要寫得那麼長,又那麼空空洞洞的呢?隻有一種解釋,就是下決心不要群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