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是最具權力象征的一種公文,它集中表現為執行上的不可動搖性,沒有絲毫商洽易移的餘地,不論在何種情況下,受令者不準在行動上有任何差異,強製性十分突出。反映到行文上,它要求通過令人折服的事理和確切精當的語言,來營構出一種洶湧磅礴的氣勢。在這方麵,《向全國進軍的命令》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典範,堪稱中國現代命令體公文的巨篇。六十餘年來,這篇命令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並先後被眾多的公文寫作著述和教材引為範例。從鑒賞的角度看,這篇命令在寫作上的成功之處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強弩連發,勢不可當
俗語說:“軍令如山倒。”古人也講:“慎乃出令,令出準行。”正是由於命令體公文這種至高無上的權威性和強製性,決定了其在寫法上必然要體現出一種如江河湧流、一瀉千裏、銳不可當的氣勢。革命領袖的宏韜偉略以及“壓倒一切敵人”的強大氣勢在文中得到了鮮明而又有力的體現。命令開篇率先點明當時的國內形勢:“由中國共產黨的代表團和南京國民黨政府的代表團經過長時間談判所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已被南京國民黨政府所拒絕。”用語高度概括,直截了當。緊接著用一因果倒裝句,追溯了國民黨政府拒絕和平協定的根本原因,可謂一針見血,切中要害。然後連續使用三個“拒絕這個協定,就是表示……”為提領句構成的排比,將國民黨政府“假和平,真內戰”的反動本質淋漓盡致地揭露出來。通過上述三層內容的表述,逐層深入,步步進逼,環環相扣,其勢如強弩連發,勢不可當,從而將發布命令的緣由和必要性充分有力有表述出來,令人不容置疑。同時,在下文所列示的四條命令事項中,又使用“奮勇前進……”作提領語句,構成隔離反複辭格,而且四條要求依據邏輯順序,由總到分逐一展開,這種寫法也使行文體現出一種順流直下,排山倒海般的強大氣勢,其由此對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所產生的無比巨大的鼓舞力和號召力,顯然是不言而喻的。
二、夾敘夾議,事理融合
命令體公文的寫作,在結構布局上通常由發命令的緣由和命令事項兩大部分組成。其中緣由是寫作的重點,它要將發布命令的原因和必要性完整、充分、合理、有力地作出闡述。在表述手法上,通常是夾敘夾議,敘議結合。“敘”就是擺事實,“議”就是講道理,要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高度的統一。對此,這篇命令寫得極其成功。文中開篇首句“由中國共產黨的代表團和南京國民黨政府的代表團經過長時間談判所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已被南京國民黨政府所拒絕”。
這一高度概括的語句顯然是在擺事實;同時又暗含著說明國民黨政府妄圖用和談拖延時間,以便卷土重來,撲滅革命勢力的頑固立場,這樣向人民解放軍發出進軍命令也是理所當然的了。接下去在闡述國民黨政府拒絕和平協定的原因之後,又進一步指出:“經過雙方代表團的談判所擬定的國內和平協定八條二十四款,表示了對於戰犯問題的寬大處理,對於國民黨軍隊的官兵和國民黨政府工作人員的寬大處理,對於其他各項問題亦無不是從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出發作了適宜的解決。”這一排比句,本身即是在擺事實,具體指出我黨都在哪些方麵作出了必要的讓步,同時又是在講道理,讓人從中深刻體會到國民黨反動政府是如何地冥頑不靈,頑固堅持其反動立場。最後連用三個“拒絕這個協定,就是表示……”又是在進一步講道理。這樣,通過敘議交織,事理融合,使行文的緣由顯得十分充分,說服力極強,從而使中國人解放軍指戰員按照命令,以摧枯拉朽之勢,直搗蔣家王朝。總之,既擺事實,又講道理,寓理於事,是這篇命令在寫法上最為突出的特色之一,很值得我們認真加以研究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