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祐(?—643年),字為輔,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第五子[1],母為陰妃。
武德八年,封為宜陽王。玄武門之變後,封為楚王。貞觀二年,授幽州都督、燕王。貞觀十年,封齊州都督、。
貞觀十七年(643年),舉兵謀反,事敗被擒,廢為庶人,賜死於內侍省,以國公之禮入葬。
本名
李祐
字號
讚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長安
快速
導航
人物評價
墓誌銘
藝術形象
人物生平
出生背景
李祐的外祖父陰世師,隋末與代王楊侑留守長安。617年(隋大業十三年),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幼子李智雲被陰世師所殺,年僅十四歲。陰世師、骨儀又讓京兆郡訪李淵家族的五廟墓葬所在並發掘;李淵入長安後,亦以陰世師、骨儀等拒義兵為由將其殺害,故陰氏與李唐可謂國仇家恨。
李祐正是出生在這種背景之下。他具體的出生年月史書無載,墓誌所載享年業已失考,但是其生年的上下限可以判斷。現已知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生於620年(武德三年),又根據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貞墓誌所載其死於武後686年(垂拱二年),死時六十二歲可知,李貞生於624年(武德七年)。
李祐是唐太宗第五子,故其乃李泰之弟,李貞之兄,其生年應在620年-624年之間。
少年曆宦
625年(武德八年),唐高祖詔封其為宜陽郡王,虛封食邑四千戶[2]。
次年,即626年(武德九年),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兩個月之後,登基稱帝,遂改封李祐為楚王[3]。
628年(貞觀二年正月),封燕王[4],並拜為同州刺史。不久,改任都督幽、易等六州諸軍事、幽州刺史。但是,無論是同州刺史還是幽州都督,李祐都沒有去藩地。在此後直至636年(貞觀十年)的八年時間裏,又多次擔任幽州都督。
636年(貞觀十年)正月,改封[5],拜為都督齊、青、萊、密等五州諸軍事、齊州刺史[6]。
638年(貞觀十二年),因為生病滯留長安,一直到641年(貞觀十五年),才前往齊州封地[7]。
父子失信
李祐在京養病時,他的舅舅陰弘智以太宗多子為由,勸他招募壯士以自衛[8],並推薦自己妻子的哥哥燕弘信謁見李祐,李祐熱情的接待他,並賜給他許多金錢布帛,讓他招募死士。
李祐喜好遊獵,結交奸邪之人。太宗認為長史薛大鼎對其管教無方,而將其免職。權萬紀曾經是吳王李恪的長史,為人正直,被唐太宗任命為李祐的長史。權萬紀看見李祐不守法度,多次犯顏勸諫。當時,昝君謨、梁猛彪因為善騎射而被李祐寵信。權萬紀多次斥退此二人,李祐又立即將之召回,更加寵信。
唐太宗擔心李祐不思悔改,多次寫信責備他。權萬紀擔心一並獲罪,就對李祐說:“大王是皇帝的愛子。陛下希望大王悔改,所以訓誡教導。如果大王能約束自己承認錯誤,請讓我入朝為大王請說。”[9]李祐於是附表謝罪。權萬紀入朝,表示李祐一定會悔改。唐太宗這才消除了怒意,並賞賜了權萬紀以致謝,但是仍然以李祐以前的過錯,下詔書責備他。李祐聽說權萬紀得到了賞賜但是自己卻受到責備,以為權萬紀出賣自己,心中憤憤不平,大怒道:“長史出賣我!勸我卻自以此為功勞,我一定會殺了他。”[10]皇帝以校尉京兆韋文振謹慎正直,任命其為李祐王府典軍,韋文振多次諫言,李祐也很討厭他。
然而權萬紀天生心地狹隘,對李祐管教越發嚴厲,並放逐昝君謨、梁猛彪二人。李祐和昝君謨因此懷恨在心,陰謀殺死權萬紀。事情敗露後,權萬紀將昝君謨等人收押入獄,並上報朝廷。唐太宗於是命令刑部尚書劉德威前往齊州處理。劉德威經查明屬實,要求與權萬紀返京說明。
權萬紀奉召先行,李祐非常恐懼,於是派燕弘亮等率20騎射殺權萬紀,並將其肢解。事已至此,昝君謨等勸他起兵謀反。
謀反殞命
於是643年(貞觀十七年)三月,李祐征發城中十五歲以上的男子,私自任命自己的左右為上柱國、開府儀同三司等官職,開府庫以行賞,並驅趕百姓入城為兵,布置官署,並封親信為拓西王、拓東王等。唐太宗於是詔兵部尚書李績發懷、洛、汴、宋、潞、滑、濟、鄆、海九州府兵,與劉德威討伐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