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我問她,為什麼要做這些。她說,自從仁愛之家後,有了更清晰明確的信仰,是耶穌教導的,To Love and Serve。我說你不是信佛嗎,她說無所謂,隻要是做善事就好。之後,知道她畢業了,去了南美工作。再後來,她微信留言道,她的第一本書要出版了。
我心裏微笑著,想起兩年前的女孩子,掛著那樣的疤痕,在水池邊搓衣服,在潔白的月亮下,小心翼翼地談論著她遙遠的夢想。我看到一個二十來歲的生命,在隱忍而頑強地向這個世界打開,向自己所選擇的,越來越明確的未來推進。
再談談這本書。
這是一本平實樸素的書。她沒有刻意地去經營什麼,辭藻、意境。就像深夜無人的酒吧,她穿著最簡單的T恤,素顏,坐在你身旁,在一杯一杯的酒裏,拉拉雜雜地講述她的青春故事。一如兩年前,她在加爾各答的天台上,平常直白地說話。
隻是,更年輕的時候,麵對無法預測和掌控的未來,聲音裏有著更多的柔弱、惶然,抑或是亢奮、激烈。以至於說出來的話也像那夜風,飄忽不定,時起時滅。而在這本書裏,我看到她的聲音有了更多的確定性,以及對生命和世界的客觀認知。她說,“這兩年,我也算走過了萬水千山。最重要的是我不再左顧右盼,而是找到了自己的可能性,懂得做自己,和自己相處了。”在她看來,旅行就像往外畫一個圓圈,走到最遠之後便是回歸,做回最樸實的自己。
而這本書最讓我讚賞的,是她的誠實。一如她爽朗的笑,有著越過所有矯飾情感的直率。比如她談起西藏,說“也許我隻是到達,並未真正抵達”。到達的是表象,未抵達的是實質,是那顆如雪山草原般純淨無染、清新自在的內心。她談起印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因為文化上的衝擊和震撼,而做到徹底改變人生觀,世界觀”。
旅行並不獨立於生活之外,在路上的每一天,都是最樸實而豐盛的生活。而你能感知到的全部細節:光線,風,變換的色彩,擦肩而過的微笑,直到身體的感觸,細微或熱烈的情緒,飄在天上或沉在心裏的思索……這一切的一切,便是旅行的意義,生活的意義。
小凡說,“不從物質欲望中尋找滿足感,內心平靜的話,安居之處可以在西昌,可以在鄭州,可以在新疆,可以在任何地方”。我想,這便是一個行者,透過她漫長的旅程所體會的智慧,是生命從平原出發,到渴求、激進、高亢,再到反省、沉澱,最終回歸到平原的寧靜。
對一個行者而言,當他隨處可以安居,隨時可以保持對世界、對生活快樂的體驗。在我看來,這便是他生命的涅槃。
黎海森
遊園觀夢者,前新加坡某銀行金融人士,在肯尼亞的貧民窟籌款建過校舍。目前在上海,彈琴,寫字,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曾於2015年初參加中央電視台節目《青年中國說》。
有次我問她,為什麼要做這些。她說,自從仁愛之家後,有了更清晰明確的信仰,是耶穌教導的,To Love and Serve。我說你不是信佛嗎,她說無所謂,隻要是做善事就好。之後,知道她畢業了,去了南美工作。再後來,她微信留言道,她的第一本書要出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