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反應術(1 / 3)

※原文

故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聽真偽、知同異,得其情詐也。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以反求複,觀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靜,以聽其辭,察其事,論萬物,別雌雄。雖非其事,見微知類。若探人而居其內,量其能射其意也。符應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譯文

所以,善於從反麵聽取他人言論的人,能通過鬼神般變幻莫測的方法誘導他人說出實情;能夠采取隨機變通談話的方式,而且運用得當,就可以清楚地掌握實際情況,周詳而有效地駕馭對方的思想,從而明察其真實含義。如果無法周詳地掌握對方的情況,不能明察其言語的真實意圖,那麼得到的情況就不明確;得到的情況不明確,據以製定決策的基礎也就不堅實、不周密。如果我們在談話中改變了事物的表象和事理的類比,那麼對方必定會有相應的問難和辯駁的言辭,此時我們就應該平靜地聽取對方的言談,以觀察其真實情況和意圖。所以要想傾聽對方的言論,自己就得先保持沉默;要想對方敞開心扉,吐露實情,反而需要先緘默、收斂;要想居高,反而需要先處於低勢;要想從對方那裏獲取,反而需要先給予。由此而論,如果想讓對方敞開情懷,吐露真言,就要先用形象的模擬和比喻去誘導他,以便把握對方的言辭,以產生共鳴,這樣真情實理就會歸我掌握,雙方也能因相同的觀點而彼此接納。對方所談的事情,有的因此而發端,有的因彼而產生,有的可用來侍奉君上,有的宜用來統禦臣下。根據以上不同的情況,方可辨別真偽,比較異同,得到真實或者偽詐的情形。我們的行動、運作、言語、沉默,都要根據所掌握的情況做出反應,歡喜與憤怒的方式和程度應據此做出決定。總之,行動、運作、言語、沉默、歡喜、憤怒都應該根據事先所掌握的實情來確定實行的規則。用主動試探的方法求得對方的反應或答複,借以觀察對方心理情感的依托。知人的關鍵在於了解其內心的情感,所以要運用這種策略。聽取他人講話的原則是,自己首先要平靜下來,以便專心聽取對方的言辭,進而分析事情的原委,論說萬物的道理,辨別事物的真偽異同。即使所談的內容並不是實際的信息,甚至無關緊要,但是仍可以從細微的征兆中探知重要的信息。這種做法就像為了探知對方的情況而深入其內部一樣,首先要通過分析對方的能力,再進一步探測其行動意圖。通過這種策略所得到的情況,就會像符一樣應驗無誤,像螣蛇預示禍福一樣絲毫不差,像後羿射箭一樣百發百中。

※原文

故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聽真偽、知同異,得其情詐也。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以反求複,觀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靜,以聽其辭,察其事,論萬物,別雌雄。雖非其事,見微知類。若探人而居其內,量其能射其意也。符應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譯文

所以,善於從反麵聽取他人言論的人,能通過鬼神般變幻莫測的方法誘導他人說出實情;能夠采取隨機變通談話的方式,而且運用得當,就可以清楚地掌握實際情況,周詳而有效地駕馭對方的思想,從而明察其真實含義。如果無法周詳地掌握對方的情況,不能明察其言語的真實意圖,那麼得到的情況就不明確;得到的情況不明確,據以製定決策的基礎也就不堅實、不周密。如果我們在談話中改變了事物的表象和事理的類比,那麼對方必定會有相應的問難和辯駁的言辭,此時我們就應該平靜地聽取對方的言談,以觀察其真實情況和意圖。所以要想傾聽對方的言論,自己就得先保持沉默;要想對方敞開心扉,吐露實情,反而需要先緘默、收斂;要想居高,反而需要先處於低勢;要想從對方那裏獲取,反而需要先給予。由此而論,如果想讓對方敞開情懷,吐露真言,就要先用形象的模擬和比喻去誘導他,以便把握對方的言辭,以產生共鳴,這樣真情實理就會歸我掌握,雙方也能因相同的觀點而彼此接納。對方所談的事情,有的因此而發端,有的因彼而產生,有的可用來侍奉君上,有的宜用來統禦臣下。根據以上不同的情況,方可辨別真偽,比較異同,得到真實或者偽詐的情形。我們的行動、運作、言語、沉默,都要根據所掌握的情況做出反應,歡喜與憤怒的方式和程度應據此做出決定。總之,行動、運作、言語、沉默、歡喜、憤怒都應該根據事先所掌握的實情來確定實行的規則。用主動試探的方法求得對方的反應或答複,借以觀察對方心理情感的依托。知人的關鍵在於了解其內心的情感,所以要運用這種策略。聽取他人講話的原則是,自己首先要平靜下來,以便專心聽取對方的言辭,進而分析事情的原委,論說萬物的道理,辨別事物的真偽異同。即使所談的內容並不是實際的信息,甚至無關緊要,但是仍可以從細微的征兆中探知重要的信息。這種做法就像為了探知對方的情況而深入其內部一樣,首先要通過分析對方的能力,再進一步探測其行動意圖。通過這種策略所得到的情況,就會像符一樣應驗無誤,像螣蛇預示禍福一樣絲毫不差,像後羿射箭一樣百發百中。

※原文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伺言也,若聲之與響;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針,如舌之取燔骨。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陽與陰;如圓與方,如方與圓。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方以事之。進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