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馬斯洛需求理論告訴我們:人隻有在確保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被滿足的情況下,大腦才會對其他需求產生渴望。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就是在這樣一個吃飽穿暖、不用擔心暴斃而亡的時代正式誕生的——1874年,德國的生理學家威廉·馮特在《生理心理學的原理》這本書的序言中大膽地寫道:要建立一個新的科學領域。馮特也因此被稱為“心理學之父”。
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曾說過:“心理學有著悠久的過去,但隻有短暫的曆史。”從馮特時代開始算起,心理學成為獨立學科隻有一百多年的曆史,但是對人內心的研究卻能追溯到幾千年前。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畢達哥拉斯等人在不同的時代以不同的思維方式不斷探索人的內心,盡管他們的研究所得被定義為哲學,但是卻也成為了孕育心理學的河床。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物質的追求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也越來越關心“人”本身,而心理學就是研究人內心最好的選擇。因此,無論是各大實體書店,還是線上購書平台,心理學這一門類的書籍都占據很大銷售份額。從《夢的解析》到《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的熱賣,更可以看出讀者對心理學抱有極大的興趣。但是除了弗洛伊德,除了怪異實驗,除了抑鬱症,除了你都分不清是瘋子還是天才的精神病人,你還了解心理學什麼?你以為心理學就是你以為的心理學嗎?不,那不是真正的心理學。讓這本書帶你重新了解心理學,了解這門學科的複雜圈子。
作者從古希臘哲學一直講到當代西方心理學的新進展,就像旅行者從黃河源頭一直跟隨流水的方向走到入海口,最後看到黃河水彙入大海。在作者的引導下,相信你可以從書中大致窺探出心理學的全貌,不再被網絡上的“心理學”蒙蔽,真正懂得心理學不隻是在一幅圖中發現幾張臉那麼簡單。
本書不同於以往的心理學普及讀物那麼“教科書式”。作者以各個心理學派係的代表人物作為主線,在論述其理論、評價其功績、展示其實驗之餘,還講述了他們的一些小故事。這不僅僅使這些我們曾經視為路人的心理學大師看起來有血有肉,而且沒有讓這本書變成一本“幹巴巴”的心理學論文集,讀來乏味。不光如此,作者以紮實的專業知識和幽默簡潔的文筆,用短短的十幾萬字清晰地構架了心理學的曆史發展框架,讓讀者可以在輕鬆的閱讀環境裏,掌握心理學這門科學的基礎知識。
體例上,本書僅分章、節兩級標題,即使每節下又可細分為具有一定獨立性的內容,但僅以空行隔開,而不再專設第三級標題,目的是使讀者在閱讀時可以一以貫之,免去不必要的繁瑣;本書的設計風格活潑多變,以便更好地與內容結合,希望本書可以成為讓人眼前一亮的心理學科普書。
在這個“關係”構成的社會中,了解人內心的秘密是不可或缺的一項技能。在廣告界,如果不懂點消費心理學就不可能創造出勾人興致的廣告;在與孩子溝通時,不懂點兒童心理學就不會知道孩子的真實想法;在愛情中,如果不懂點戀愛心理學就可能永遠找不到你的Mr.Right。所以,這本書真的適合還沉浸在“找臉”遊戲中無法自拔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