蘅塘退士與《唐詩三百首》的編選

《唐詩三百首》編成於清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原僅署名“蘅塘退士”,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經學者考證,才確知作者為孫洙。孫洙(一七一一至一七七八),字臨西,或作苓西,別號蘅塘退士,江蘇無錫人。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進士,曆官直隸大城、盧龍、山東鄒平知縣。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任山東鄉試同考官,後改江寧府儒學教授。晚年歸裏,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與善書工詩的繼室徐蘭英切磋商討,編成這部唐詩選作為家塾課本。

從清代顧光旭編《梁溪詩鈔》卷四十二、竇鎮《名儒言行錄》卷下之相關資料可知,孫洙少時家貧卻苦讀不輟,曾先後多次擔任學官之職。孫洙曆任學官,深明詩教以教化為上,其書中自序言此選集以“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祈能達到“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的目的,體現出其純學方正之意旨。

《唐詩三百首》的特點

《唐詩三百首》篇幅適中,所收作者兼顧眾家,既收到“一臠全鼎”之效,亦可達到普及之目的。據學者統計分析,其所選篇目中有二百七十首見於王士禎的《古詩選》、《唐賢三昧集》、《唐人萬首絕句選》,有二百三十九首見諸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其餘則見於高的《唐詩品彙》、唐汝詢的《唐詩解》等著名唐詩選本中。細析篇目,所取者皆為平大敦厚或怨而不怒之作,力尊豐神情韻之唐調為正宗。

其所收作者共七十七位,其中杜甫入選作品最多,其次為王維、李白、李商隱、孟浩然、韋應物,此六位詩人的作品總數便已達百首,成為選集突出的重點。其餘作家上至皇帝、宰執,下到僧人、歌女,兼收反映社會各階層生活的詩人作品。同時涵蓋各種不同的詩歌題材,舉凡山水田園、詠史懷古、登山臨水、贈別懷遠、邊塞出征、思婦宮怨等等,兼而有之,膾炙人口之作略無遺漏。如王之渙存詩隻有六首,便選進兩首;金昌緒僅存一首,亦選入。《唐詩三百首》選詩還兼重實用,那些奉和應製、勸慰落第罷官之作也都在集中,以合科舉取士之用。

編者在擇選具有代表性詩人作品的同時,不僅選取他們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使全書作品成為最優之選,還擇取多種詩歌體裁,以表現其不同風貌。如杜甫選詩中,他最擅長的律詩有二十多首,同時也選有古體詩與絕句。李白的選詩中,最能表現其個性和風格的古體詩、樂府詩合計十幾首,但絕句與律詩亦不曾或缺。

《唐詩三百首》的編選初旨乃欲取代“工拙莫變”的千家詩,成為童蒙讀本,並期待讀者能貫徹終身,直至“白首亦莫能廢”。因此編者承舊創新地確立了自己的編排體例,以避免進入《千家詩》隻選五七律絕、輕情誌逐聲對的歧途。

蘅塘退士與《唐詩三百首》的編選

《唐詩三百首》編成於清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原僅署名“蘅塘退士”,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經學者考證,才確知作者為孫洙。孫洙(一七一一至一七七八),字臨西,或作苓西,別號蘅塘退士,江蘇無錫人。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進士,曆官直隸大城、盧龍、山東鄒平知縣。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任山東鄉試同考官,後改江寧府儒學教授。晚年歸裏,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與善書工詩的繼室徐蘭英切磋商討,編成這部唐詩選作為家塾課本。

從清代顧光旭編《梁溪詩鈔》卷四十二、竇鎮《名儒言行錄》卷下之相關資料可知,孫洙少時家貧卻苦讀不輟,曾先後多次擔任學官之職。孫洙曆任學官,深明詩教以教化為上,其書中自序言此選集以“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祈能達到“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的目的,體現出其純學方正之意旨。

《唐詩三百首》的特點

《唐詩三百首》篇幅適中,所收作者兼顧眾家,既收到“一臠全鼎”之效,亦可達到普及之目的。據學者統計分析,其所選篇目中有二百七十首見於王士禎的《古詩選》、《唐賢三昧集》、《唐人萬首絕句選》,有二百三十九首見諸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其餘則見於高的《唐詩品彙》、唐汝詢的《唐詩解》等著名唐詩選本中。細析篇目,所取者皆為平大敦厚或怨而不怒之作,力尊豐神情韻之唐調為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