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二經氣血多少歌
【題解】
十二經氣血多少歌選自《針灸大全》,本歌賦主要說明了十二經脈與氣血的關係。《針灸大全》係明代徐鳳編撰。
【原文】
多氣多血經須記[1],大腸手經足經胃[2]。少血多氣有六經,三焦膽腎心脾肺[3]。多血少氣心包絡,膀胱小腸肝所異[4]。
【注釋發揮】
[1]多氣多血經須記:對於多氣多血的經脈必須要牢記。
[2]大腸手經足經胃:多氣多血的經脈有手陽明大腸經及足陽明胃經。
[3]三焦膽腎心脾肺:分別指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少陰腎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手太陰肺經。
[4]膀胱小腸肝所異:指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厥陰肝經。各條經脈因氣血多少而不同。
歌中指出十二經表裏經脈之間中存在氣有餘則血不足,或血有餘則氣不足的規律。例如:腎與膀胱二經互為表裏,腎經多氣少血,膀胱經則多血少氣;心和小腸二經互為表裏,心經多氣少血,小腸經則多血少氣;心包與三焦二經互為表裏,心包經多血少氣,三焦經則多氣少血;肝與膽二經互為表裏,肝經多血少氣,膽經則氣多血少等。唯有胃與大腸二經氣血俱多,與其相表裏的脾經與肺經均為多氣少血,不遵循這一規律。筆者曾經對這一問題做過專題討論,認為《內經》中論述氣血如環無端在經脈中流動的現象,正是由十二經脈流注的起始端氣多於血的氣壓差所決定的。由此可見,十二經中的氣血各不相同,是有生理依據的。《靈樞·經水篇》中指出:“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其治以針艾,各調其經氣,因常有合乎!”經文記載的各經氣血多少,主要是作為在某經脈采取不同的補瀉手法的依據。一般來說,多氣多血之經氣易行血宜瀉,則用出血瀉氣法;多血少氣之經則宜瀉血不宜瀉氣,行針得氣較難;血少氣多之經則宜瀉氣不宜瀉血,行針得氣較容易。經脈的氣血多少,與生理和治療有極為密切的關係,對指導臨床更具有一定的意義。
《內經》強調:“治病當先祛其血。”這種思想對於我國傳統的民間刺血療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多血之經可放血,多氣之經可出氣,是有著相當深的實踐淵源的。在經絡上刺血,能調理髒腑陰陽,增強血脈機能。瀉血對於實證可以起到祛瘀通絡瀉實的作用;虛者可起到去除瘀血補充新血的作用。
實際上,在臨床實踐中,“血多之經”和“血少之經”都可以瀉血,可“出血如珠”、“出血如豆”,甚至可出血“盈盆”、“盈碗”,隻是一定要遵循“血變而止”的原則。即放血時一定要注意觀察出血的顏色變化,血的顏色由深變淺當是止血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