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艾灸,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神奇療法(一)(1 / 1)

一、艾灸時要注意的問題

1.艾灸時的注意點

艾灸操作雖然方便,但在使用時,還需注意以下的問題,才能保證其安全和有效。

(1)空腹、過飽、酒後、極度疲勞和一切熱性紅腫脹痛性疾病者應禁止艾灸,防止發生暈灸。顏麵五官、淺表大血管、肌腱處、禁用直接灸和瘢痕灸。

(2)嬰幼兒、昏迷患者、肢體感覺障礙或遲鈍者、皮膚潰瘍處、腫瘤晚期、結核病、出血性腦血管疾病(急性期)、大量吐(咯)血、孕婦禁止艾灸治療。

(3)施灸後宜暫避吹風或吹空調,注意保暖,促使汗孔閉合。如麵神經麻痹患者則應在灸後1小時內少說話、不喝水、不吃食物、安靜休息,以利恢複。麵神經麻痹患者施灸部位應灸紅、灸熱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在施灸之前要保持心情平靜,大怒、大喜、大悲之後不宜馬上艾灸。灸後也要心情愉快、豁達開朗、戒色欲、勿過勞、清淡飲食,勿食用寒涼、刺激及太油膩的食物,以助療效。

(5)使用灸法調理疾病、養生保健要有耐心,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勿急於求成,這樣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6)施灸時宜先灸陽經,身體上部、背部、頭身;後灸陰經,身體下部。

(7)使用艾炷或艾條治療的時間長短均應以患者的病情、體質、年齡、施灸部位來決定。艾炷灸一般灸7~9次,艾條灸一般灸10~15分鍾。中藥熏灸每次20~30分鍾為宜。

(8)施灸後如皮膚起水皰,小者可不做任何處理,數日可自行吸收;大者可用消毒針刺破水皰,放出水液,外塗消毒藥水,再蓋消毒敷料即可,或者刺破水皰後拔罐10~15分鍾,療效更理想,可每日1次,直至結痂愈合。

(9)凡化膿灸後,在化膿期或灸後起皰破潰期,均應忌酒、魚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因為這些食物能助濕化熱、生痰,並可刺激皮膚引起不良反應,從而使創麵不易收斂或愈合。

(10)施灸時,要注意防止艾火脫落灼傷皮膚或燒壞衣服和被褥等。艾炷或艾條灸療結束後,必須將燃著的艾絨、艾條熄滅,以防發生複燃。

(11)施灸前應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情選用合適的灸法,並取得患者的同意。

(12)施灸前應根據病情,選準施灸的部位或穴位,令患者充分暴露施灸的部位,並采取舒適的且能長時間維持的體位。

(13)腰背、腹部、青壯年施灸壯數可多,時間宜長;胸部、四肢、頭頸部、老人、小兒施灸壯數應少,時間宜短。

(14)灸前灸後最好各喝1杯溫開水,因為在灸時,全身會出微汗或者穴位處出汗,進而感到口渴。另外,灸的次數密集了,也會出現咽癢、咽幹、咳嗽或有燥熱感等類似上火的現象,過幾天這些症狀就會消退。咽部幹癢是身體需要補充水分的信號,很可能是灸法加速了體內的新陳代謝,細胞活化的緣故,在灸前、灸後多喝些水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如果情況持續較久,不但不減輕,反而有加重的趨勢,說明內火過重,應暫停溫灸,幾天後就自行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