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的秦代,主要的產業形態是農業。“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商君書•農戰》)”。農業的興衰直接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存亡。“善為國者,倉廩雖滿,不偷於農”(《商君書•農戰》)的“重農”主義思想,是統治者的主流思想。在商鞅變法以後,“不偷於農”納入了國家管理的層麵,朝廷頒布了相關的農業生產管理製度。
一、農情報告製度。要求定期按田畝及時報告農情。報告內容包括下及時雨時莊稼抽穗、降雨量和受益田地的麵積;已開墾而末耕種的田地麵積;莊稼遭受旱災、暴風雨、澇災、蝗蟲及其他蟲害損害的麵積;報送方式為距離近的縣,由“飛毛腿”(輕足者)送報告,距離遠的縣由驛站傳送。報送時間為在八月底以前送達【田律1:雨為湗〈澍〉,及誘(秀)粟,輒以書言湗〈澍〉稼、誘(秀)粟及豤(墾)田畼毋(無)稼者頃數。稼已生後而雨,亦輒言雨少多,所利頃數。早〈旱〉及暴風雨、水潦、‖(螽)䖵、羣它物傷稼者,亦輒言其頃數。近縣令輕足行其書,遠縣令郵行之,盡八月□□之01】。
二、牲畜管理製度。秦時的土地耕耘,主要靠牛馬牲畜進行。畜力是秦時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因此,耕牛(馬)的保護、飼養、和繁殖,構成了農業管理重要的一部分。為了鼓勵牛馬的發展,秦朝製定了養牛(馬)獎優罰劣的政策。
1.養牛評比。對百姓養牛的情況,每年的正月、四月、七月、十月進行評比。評比滿了一年之後,正月裏舉行耕牛大考核。成績優秀的,獎鄉長(嗇夫)一壺酒,十條臘肉;免除飼養員(皂者)一次無償勞役,獎養牛隊隊長(牛長)三十天工錢;成績擺尾巴的,狠狠的斥責鄉長一頓,罰養牛的兩個月工錢;如果用牛耕田,把牛累瘦了,腰圍每瘦一寸要打用牛人的十板子;還要進行裏考,成績優秀的,獎田典(管理農田的低級官吏)工錢十天,成績擺尾的,打田典三十大板【廄苑律1:a以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膚田牛。卒歲,以正月大課之,最,賜田嗇夫壺酉(酒)束脯,為旱〈皂〉者除一更,賜牛長日三旬;殿者,誶田嗇夫,罰冗皂者二月。b其以牛田,牛減絜,治(笞)主者寸十。有(又)裏課之,最者,賜田典日旬,殿,治(笞)卅02/03a/b】(廄苑律1:b同時列入本書第一章第二節一笞刑061條)
對官有駕車用牛的養護情況,朝廷每年考核各縣縣官、各都官(中央直屬的縣級機構官員)一次。凡是養有十頭以上牛馬一年間死了三分之一的、不滿十頭的以及領用的牛馬在一年內死了三頭以上的,主管養牛養馬的官吏、飼養員及縣長、縣丞都有罪。考核由中央要員進行,被考核對象為各縣縣令、管糧財儲備縣丞、各地都官和領用牛馬的官員【廄苑律3:……b今課縣、都官公服牛各一課,卒歲,十牛以上而三分一死;不盈十牛以下,及受服牛者卒歲死牛三以上,吏主者、徒食牛者及令、丞皆有罪。內史課縣,大(太)倉課都官及受服者。□□03b】
2.飼料繳納與發放。養牛養馬獎優罰劣政策,刺激了秦朝牲畜業的大發展,也形成了“牛馬放多春草盡”,“不堪回首思秦原”(見唐代周仆詩詞《春日秦國懷古》)的景象。為了解決官牛官馬的飼料問題,秦朝統治者頒布了統一的牲畜飼料繳納與發放製度。
在飼料繳納方麵,規定:不論田地耕種與否,農民都得按田畝繳納大牲畜吃的草料、莖杆(能捆的幹葉和亂草亦可)。每頃繳芻(畜草)三石,稾(莖杆)二石。【田律3:入頃芻槀,以其受田之數,無豤(墾)不豤(墾),頃入芻三石、槀二石。芻自黃‖〈穌〉及藶束以上皆受之。入芻槀,相輸度,可殹(也)04】。秦一頃約為現製49.55畝;一石一說約為現製109公斤,一說30.75公斤。本文取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