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最早提出“潛意識”這個觀點的人。潛意識是人類固有的一種動力,是一種與理性相對立存在的本能。在弗洛伊德看來,人類有一種本能,也就是追求享受的、幸福的、滿足的生活潛意識。潛意識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一直在不知不覺中控製著人類的行為,控製著人類原本具備卻忘了使用的能力—潛能力。在適當的條件下,潛意識可以升華成為人類文明的原始動力。

潛意識所具有的五大特征是:

1.能量無比巨大。博恩·崔西說潛意識是顯意識力量的3萬倍以上。

2.比較容易受圖像方麵的刺激。

3.一旦接受不識真假,直來直去,絕不打折扣的執行者,說什麼就做什麼。

4.我們不能覺察到,但隻有通過催眠才能開發它。

5.放鬆時,最容易進入潛意識。

腦科學研究證明,前額葉不僅與意識和思維等心理活動有關,而且與調節內髒器官活動的下丘腦之間也存在著緊密的纖維聯係。這種結構上的聯係可能是人類能主動利用意識和意象來調節和控製內髒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質基礎,潛意識對調節和控製人體的呼吸、消化、血液循環、免疫反應、物質代謝以及各種反射和反應均起著很大作用。

許多研究證明,在催眠狀態下暗示身體處於不同狀態代謝率就出現相應的變化。如催眠暗示正在從事重體力勞動時,代謝率可上升25%,應用自體發生訓練法進行自我催眠,使身心放鬆後,代謝率比平時的安靜狀態降低15%~20%。

正是因為我們都擁有意識,從我們的意識活動中得到的最淺顯、最直接的概念就是“我”,也就是自我。大腦的存在是細胞分工導致的器官分工的結果,而分工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持自身的持續存在,所以分工要實現的一個目的就是物質循環。細胞要持續存在就要不斷地新陳代謝,這使得細胞需要消耗各種物質資源,還需要使細胞遠離自己的排泄物。眾多細胞組織在一起時,若不能滿足它們這兩種由生存需要衍生的具體需要,細胞將無法持續存在。存在是合作的基礎,細胞無法存在了,也就談不上合作了。所以,細胞組織起來後的首要功能就是保證物質循環的穩定存在以保證細胞持續存在,這是生存本能的第一體現。

當然,潛意識也不是盲目的,意識和潛意識之間存在著溝通和聯係。但個人由意識控製潛意識的能力是不同的。同時,觀念的形成是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在內因方麵,主觀檢驗的水平由個人的智力結構和素質而定。

如果將人類的整個意識比作一座冰山,那麼浮出水麵的部分就屬於顯意識的範圍,它們隻占意識的5%,也就是說,95%隱藏在冰山底下的意識就是屬於潛意識的力量。這僅僅是理論值,就目前隻用到很少腦細胞的大腦,其耗氧量已經占到全身耗氧量的1br4。所以全部使用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運用潛意識時,就要進行有力的開發。隻要你不去想負麵的事情,而選擇有積極性、正麵性、建設性的事情,你就可以左右你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