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美感與聯想(1 / 2)

在音樂方麵,聯想的勢力更大。多數人在聽音樂時,除了聯想到許多美麗的意象之外,便別無所得。他們歡喜這個調子,因為它使他們想起清風明月;不歡喜那個調子,因為它喚醒他們以往的悲痛的記憶。鍾子期何以負知音的雅名?因他聽伯牙彈琴時,驚歎說:“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李頎在胡笳聲中聽到什麼?他聽到的是“空山百鳥散還合,萬裏浮雲陰且晴”。白樂天在琵琶聲中聽到什麼?他聽到的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蘇東坡怎樣形容洞簫?他說:“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穀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這些數不盡的例子都可以證明多數人欣賞音樂,都是欣賞它所喚起的聯想。

聯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

曆來學者對於這個問題可分兩派,一派的答案是肯定的,一派的答案是否定的。這個爭辯就是在文藝思潮史中鬧得很凶的形式和內容的爭辯。依內容派說,文藝是表現情思的,所以文藝的價值要看它的情思內容如何而決定。第一流文藝作品都必有高深的思想和真摯的情感。這句話本來是不可辯駁的。但是側重內容的人往往從這個基本原理抽出兩個其他的結論,第一個結論是題材的重要。所謂題材就是情節。他們以為有些情節能喚起美麗堂皇的聯想,有些情節隻能喚起醜陋凡庸的聯想。比如做史詩和悲劇,隻應采取英雄為主角,不應采取愚夫愚婦。第二個結論就是文藝應含有道德的教訓。讀者所生的聯想既隨作品內容為轉移,則作者應設法把讀者引到正經路上去,不要用淫穢卑鄙的情節搖動他的邪思。這些學說發源較早,它們的影響到現在還是很大。從前人所謂“思無邪”“言之有物”“文以載道”,現在人所謂“哲理詩”“宗教藝術”“革命文學”等等,都是側重文藝的內容和文藝的無關美感的功效。

這種主張在近代頗受形式派的攻擊,形式派的標語是“為藝術而藝術”。他們說,兩個畫家同用一個模特兒,所成的畫價值有高低;兩個文學家同用一個故事,所成的詩文意蘊有深淺。許多大學問家、大道德家都沒有成為藝術家,許多藝術家並不是大學問家、大道德家。從此可知藝術之所以為藝術,不在內容而在形式。如果你不是藝術家,縱有極好的內容,也不能產生好作品出來;反之,如果你是藝術家,極平庸的東西經過靈心妙運點鐵成金之後,也可以成為極好的作品。印象派大師如莫奈、梵高諸人不是往往在一張椅子或是幾間破屋之中表現一個情深意永的世界出來嗎?這一派學說到近代才逐漸占勢力。在文學方麵的浪漫主義,在圖畫方麵的印象主義,尤其是後期印象主義,在音樂方麵的形式主義,都是看輕內容的。單拿圖畫來說,一般人看畫,都先問裏麵畫的是什麼,是怎樣的人物或是怎樣的故事。這些東西在術語上叫作“表意的成分”。近代有許多畫家就根本反對畫中有任何“表意的成分”。看到一幅畫,他們隻注意它的顏色、線紋和陰影,不問它裏麵有什麼意義或是什麼故事。假如你看到這派的作品,你起初隻望見許多顏色湊合在一起,須費過一番審視和猜度,才知道所畫的是房子或是崖石。這一派人是最反對雜聯想於美感的。

在音樂方麵,聯想的勢力更大。多數人在聽音樂時,除了聯想到許多美麗的意象之外,便別無所得。他們歡喜這個調子,因為它使他們想起清風明月;不歡喜那個調子,因為它喚醒他們以往的悲痛的記憶。鍾子期何以負知音的雅名?因他聽伯牙彈琴時,驚歎說:“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李頎在胡笳聲中聽到什麼?他聽到的是“空山百鳥散還合,萬裏浮雲陰且晴”。白樂天在琵琶聲中聽到什麼?他聽到的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蘇東坡怎樣形容洞簫?他說:“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穀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這些數不盡的例子都可以證明多數人欣賞音樂,都是欣賞它所喚起的聯想。

聯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

曆來學者對於這個問題可分兩派,一派的答案是肯定的,一派的答案是否定的。這個爭辯就是在文藝思潮史中鬧得很凶的形式和內容的爭辯。依內容派說,文藝是表現情思的,所以文藝的價值要看它的情思內容如何而決定。第一流文藝作品都必有高深的思想和真摯的情感。這句話本來是不可辯駁的。但是側重內容的人往往從這個基本原理抽出兩個其他的結論,第一個結論是題材的重要。所謂題材就是情節。他們以為有些情節能喚起美麗堂皇的聯想,有些情節隻能喚起醜陋凡庸的聯想。比如做史詩和悲劇,隻應采取英雄為主角,不應采取愚夫愚婦。第二個結論就是文藝應含有道德的教訓。讀者所生的聯想既隨作品內容為轉移,則作者應設法把讀者引到正經路上去,不要用淫穢卑鄙的情節搖動他的邪思。這些學說發源較早,它們的影響到現在還是很大。從前人所謂“思無邪”“言之有物”“文以載道”,現在人所謂“哲理詩”“宗教藝術”“革命文學”等等,都是側重文藝的內容和文藝的無關美感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