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客套話中辨別對方的真意(1 / 1)

■ 從客套話中辨別對方的真意

微表情關鍵詞 中國人善於講客套話,這是一種禮節,也是我們慣用處世方式之一。客套話雖不能當真,但也要仔細聽,辨別對方的真實用意,做事才能恰到好處。

郭冬臨在小品《實誠人》裏扮演了一個“實誠人”,因為分不清客套話,弄不明白主人的真實意圖,讓主人十分為難。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也很常見。中國人比較愛麵子,見麵也善於講客套話。比如,見麵問“你吃了嗎?”其實不是真的想請你吃飯,而是一種打招呼的客套用語。很多外國人搞不清這些,鬧出了許多笑話。

所以,我們一定要善於從客套話中辨別對方的真實用意,做事才能得體大方。

一般來說,人們說客套話大致分為這樣幾類:

◎ 情形所迫型

某天,甲到乙家去做客,正趕上乙一家人在吃飯。於是,乙客氣地邀請他:“吃飯了嗎?要是沒吃一起吃點吧。”乙剛好沒吃晚飯,於是就真的不客氣了。但是,女主人卻露出了為難的表情,因為做的麵條根本不夠再加一個人吃。

甲顯然沒聽懂乙的真意,乙隻是礙於麵子,隨口問候,並不是真的想請他吃飯。若是乙真的想要請他一起吃,就起身拿碗筷去了,不會隻坐著動動嘴巴。所謂聽其言、觀其行,若是對方邀請你,一定要先看看他怎麼做,不然就會出現尷尬了。

◎ 熟人之間說客套話

一般來說,當我們和一個人非常熟悉時,不會說太多的客套話,否則就顯得疏遠了。若是突然有一個很熟悉的人,對你客氣起來,那可能是他對你產生不滿,故意疏遠你,這時候,就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或是哪裏做的不妥當得罪了對方,要及時修複關係了。若是愛人之間,則很有可能對方做了對不起你的事情,心裏過意不去,才會說很多客氣話討好你,我們就該注意,或是想辦法弄清楚真相。

◎ 客套話說太多,可能有求於你

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一個人若對他人有所求,其言語裏的客套話肯定少不了。

錢主任家來了一位“客人”——同公司的小金,還拿著不少貴重的禮物。錢主任問他啥事兒啊,小金回答:“沒啥事兒,這不是過節了嘛,過來看看領導也是應該的。領導平日裏很忙,太辛苦了,公司裏大大小小的事兒,操心的地方可真多啊。”錢主任當然不會那麼傻,說:“我不是什麼大領導,沒你說的那麼忙。你是不是快要轉正了?”被點破後,小金才不好意思地點點頭,說想請錢主任幫個忙。

當別人的客氣話說得太過火,給人一種假惺惺感覺時,就說明他一定有求於你。先不要急著表態,耐心等待他說入正題即可。

◎ 客套話還是要說

“人告知己有過則喜”,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肚量。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會一再強調不喜歡客套,願意聽真話。但如果你真的這麼做了,他心裏一定不太高興。因為,人都喜歡聽好聽的話,不願意接受批評。客套話都會很好聽,即便說的有些誇張,聽的人也會毫不在意,反而十分高興。如果不說,別人會覺得你很難相處,會慢慢疏遠你。

所以,保持良好的社交,一定要適度說些客套話。更要從他人的客套話中,分辨出其真實用意,投其所好,才能獲得其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