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一分鍾看透求職者的個性與內心

中國古代人力資源管理的真相

人力資源管理,聽起來無疑是一個時髦的現代詞彙,殊不知,這一概念早已有之,並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揮灑自如,比如“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放之當下,其實就是“學成數理化,聘與企業家”。可以說,對於中國這一東方文明古國而言,人力資源管理其實並非一個新鮮的名詞,幾千年的治國長史就能構成一部關於人力資源管理的鴻書巨著。

中國古代人力資源管理包容萬象,可簡單概括為重人、育人、選人、用人和管人。其中選人是關鍵,古代選人的方法可謂招招絕妙,比之今天的人才測評一點也不遜色。早在原始社會,聖賢君王就已經非常注重人才的選拔和測評。據古籍記載,堯舜禹三帝,以及夏、商、周三代開國君主,已經開始通過觀察人的麵貌、語言、聲音、風度來選拔人才,這種遴選人才的方法無疑可以視作中國古代人力資源管理的萌芽。

人才測評在古代稱為“知人”。除了三五大殿的科舉考試,還有綜合觀人法,包括耳聽其聲、口問其思、眼看其麵等。在此,尤其不能忽略的是一些特殊的識人術,比如“看麵相識人”、“看手相識人”、“看姓名識人”等。雖然這些方法被貼上了迷信的標簽,但是曆史事實卻證明屢屢應驗。春秋末期的政治家範蠡在輔助越王勾踐打敗吳國之後,本應留下享受榮華富貴,但他卻離開了。原來,範蠡觀察到勾踐長有長脖子與尖嘴巴,以古代相術的原則來衡量,這種人隻能共患難而不能同享樂。因此,範蠡不僅自己拂袖而去,還勸大夫文種也一走了之。可惜的是文種沒有聽從他的建議,後來果然被勾踐所害。

特殊識人術是幾千年來人們生活經驗的總結,符合現代的統計學、美學、統籌學和醫學,是現代科學的前身。也正是因此,這種方法才能得到無數聖賢的首肯,受到明君賢臣的鼎力推崇,生機勃勃地發展至今。這些古人智慧的精華,如被我們棄之,豈不可惜?中國古代人力資源管理不僅適合中華民族,也適合其他民族,從中吸取營養是大勢所趨。正如日本人力資源管理專家鈴木博所言:“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許多原理,幾乎都可以從中國曆史上找到根據。”因此,我們編撰本書,將古人的智慧編輯成冊,為讀者奉上知人識人的智慧盛宴。

本係列書無論是從輕鬆活潑的文風,還是大量生動的圖解,以及與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切合性來講,都堪稱獨特、實用、智慧、科學的“中國古代人力資源管理第一書”。願本書幫您達成“知人者智”的願望。同時,希望廣大讀者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