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為什麼莊子應該是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文學家(1 / 2)

例如,你把一根磁鐵棒——一邊是陰極,一邊是陽極——斷開之後,馬上就變成兩小段既有陰極又有陽極的磁鐵棒了,這兩小段磁鐵棒都是整根磁鐵棒的全息縮影。

另外,一麵鏡子碎了以後,每麵小的鏡子,仍然可以被當作完整的鏡子使用,從每麵鏡子中看到的你,都是一個完整的你的影子。

我們身體裏麵的每個細胞也都包含著全身的所有信息,所以才可以利用克隆技術將一個細胞複製出一個人——我們不知道地球上究竟有沒有克隆人,但我們已經成功地克隆了一隻羊。

全息理論給玻姆帶來了一個靈感,使他相信:無論基本粒子之間的距離多麼遙遠,它們都能夠保持聯係,這並非它們之間來回發射的信號有多麼神秘,而是因為它們的分離隻是一種幻相。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這樣的粒子並沒有分開,並不是分離的、單獨的個體,而是某種更大整體的不同側麵、不同投影的分布。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假如有一天,你來到海洋館,在一個容納了千姿百態的魚類的龐大玻璃水箱麵前駐足觀賞,你可以一覽無餘地觀看整個水箱裏麵魚的情況。但是,工作人員把玻璃外麵全部罩上鐵皮,隻在兩個不同的側麵分別開一個小孔,你再通過這兩個小孔觀察那條離你很近的正在悠然自得遊動的碩大鯊魚,你會有什麼樣的體驗?

從一個孔裏,你可以看到一條黑色的尾巴;從另外一個孔裏,你可以看到白色的腹部,這兩個部分都在移動,並且移動狀態在方向和速度上有某種協調和默契,當黑色尾巴擺動的時候,白色腹部也做出了相應的動作。

當鯊魚遊到足夠遠的時候,它從視覺上變成一條小魚了,這個時候,你從一個孔裏麵看到的是水平的遊動,而從另外一個孔看到的可能是垂直的遊動(前提是,你是在沒有先前那些暗示的情況下進行觀察的)。很明顯,你一定會認為這是兩個毫不相關的個體。

當你繼續注視這“兩條魚”的時候,你會越發覺察到兩者之間有特定的關係。當一條魚做出某個動作的時候,另外一條魚也做出某個動作。於是,你得出一個結論,這兩條魚在互相溝通訊息,才能夠做出相對應的動作。但事實並非如此,其實並不存在“兩條魚”,而是一條魚的不同側麵。

這個例子很好地解釋了之前提到的兩個飛速分開的粒子為什麼能夠相互傳遞訊號,並彼此做出改變的原因。其實,它們很可能根本就沒有分開過,本來就是一體的。

就如你和我。

“齊物論”,就是“全息宇宙理論”的文學版

傳統的科學家總是將某個係統的整體看作由一個個零件組合而成,然後觀察它們彼此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事實是:零件的行為由整體組織所操縱。

我們宇宙中的基本粒子並不是分散移動於虛有空間中的,所有粒子都屬於超級宇宙,每個粒子都按照超級宇宙設定的各種程序不斷運作。看看你的手、你的動作;看看夜讀時桌子上亮起的燈,以及腳邊的拖鞋,它們似乎是由不同的粒子組成的,但你們無法分割。

下麵這段話,完全就是《齊物論》的當代物理學解釋:全息論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各個部分之間相互關聯的整體。在這個整體後麵,擁有一個被隱藏的次序。它可能決定了地球上一切事物的運行規則,同時每個局部都是那個整體的全息投影。“一沙一宇宙”,說的似乎就是這個道理。

例如,你把一根磁鐵棒——一邊是陰極,一邊是陽極——斷開之後,馬上就變成兩小段既有陰極又有陽極的磁鐵棒了,這兩小段磁鐵棒都是整根磁鐵棒的全息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