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到了隔壁老宋家的門口,安靜地等待著喬雲君出來。
過了一會,喬雲君出來了,見到了公之郎,略微有點吃驚。
“怎麼?這麼快就思考完了?”
公之郎和他說了自己剛才在密室裏的所見所聞。
喬雲君驚訝地看著他。
“那這兩個人有可能是之前失蹤的村民?”
“不是有可能,從他們的對話中不難聽出,他們倆就是一個月前失蹤的村民裏的人,”說到這,公之郎狡黠一笑。
“看來,突破口還要著落在他們身上!”
“你有什麼想法?一把我看到你這種笑容就覺得不會有什麼好事!”
公之郎收起笑容。
“我們今天不走了!”
“不走?那住哪啊!”
“密道裏啊!”
“可是那裏麵不是有人嗎?”
“我們得無時無刻不盯著他們啊!這樣才有辦法從他們身上找到突破啊!哎呀,”說到這,公之郎一拍腦門。
“我突然想起來,我還有件事呢?”
喬雲君頓時滿臉黑線。
“你是說要把我獨自留在這看著他們倆?你可真夠意思!”
“我是打算回去翻翻明史,看看能不能找到有關寶藏的消息。”
喬雲君歎了一口氣。
“我就是命苦啊!”
“辛苦你了!明天我來替你班!小心點,別讓他們發現你!”公之郎叮囑道。
“好吧!都是為了案子。唉,對了,你不問我的調查成果嗎?”喬雲君突然來了精神。
“不問了,看你的狀態我就已經知道答案了!對了,有件事我忘了告訴你了,那個密道裏還有條密道!”公之郎已經跑遠了,他大聲地回頭說。
“哦!我知道啦!”喬雲君垂頭喪氣地來到了竹玉君的家開始蹲守,並伺機進入密道……
公之郎回到家之後,開始結合之前喬雲君從村長那裏了解到的信息進行查找。
他仔細回想村長給出的背景。
上北麵打敵人,回來的中途病死。
這應該是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最後一次北征大漠的時候發生的事情。
公之郎不能說很了解明史,但是很多基本的史實還是知道的。
永樂二十二年(1424),朱棣由於難以忍受韃靼領導者,北元太師阿魯台的屢次挑釁,親率大軍數十萬北伐阿魯台。
而阿魯台在朱棣的幾次北伐中,一直扮演著逃亡者的角色,這次也不例外,他藏匿了起來。
朱棣各路大軍仔細搜索,但是拖到後來糧草已經不夠用了。英國公張輔請求帶一個月的糧食深入敵境尋找阿魯台,但是被朱棣拒絕。
各路大軍陸續撤退,而朱棣於七月十六日大軍撤退到蒼涯戍時患病,在七月十八日到達榆木川的時候病逝。
公之郎每次看到這,都感歎不已,治國理政,征戰四方,恐怕朱棣是唯一一個文韜武略全都具備的皇帝吧!
仔細地看完了這段記載,公之郎認為,他所留下的這批寶藏非常有可能在七月十六日到七月十八日這幾天之中運到合連村所在的山洞內(也有可能提前運走,但是可能性不大,)而合連村的山洞位於京師(明首都,今北京)隻有不過三百裏的距離。永遠,當時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也參與了北伐。朱棣這麼做的用意其實挺深的。
公之郎開始揣摩起朱棣這麼做的用意。
他深知大兒子朱高熾的身體非常地差,即便即位恐怕也難以長久,而且,自己一旦離去,兵權就掌握在了朱高煦手上,到時候剩下的大兒子和孫子朱瞻基又怎麼會是二兒子朱高煦的對手呢?
朱高煦在軍中乃至在朝中威望極高,自己的孫子勝算並不大,因此,這些寶藏離京師並不算很遠,一旦朱高煦作亂,也不至於讓自己的孫子財政拮據地對抗,甚至,即便自己孫子朱瞻基戰敗了,他也可以快速地取走寶藏逃脫,不至於過窮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