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是,怎麼會!
實際上,禪宗不但說話,還愛講故事。
比如《五燈會元》卷十九就講了龍門清遠的故事。龍門清遠是北宋禪師,剛剛學佛的時候也喜歡提問。但是他每次去問師父,師父總是說:我不會,我不如你。他的師兄就更加離譜。龍門清遠向他請教,他竟然揪著清遠的耳朵圍著爐子轉圈圈,邊走邊說:你總會知道,你自己知道。
龍門清遠沒辦法,隻好自己去悟。
某個寒冷的冬夜,龍門清遠獨自坐在爐前,窮極無聊地用木棍撥弄著爐灰,忽然看見爐灰深處有一火如豆,便恍然大悟,說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
深深撥,有些子;平生事,隻如此。
什麼意思啊?
隨便你想。比方說,隻要深入鑽研(深深撥)就能有所收獲,或者參禪悟道就是灰中見火,甚至整個人生也都不過天冷了烤火,火滅了撥撥,如此而已。當然,你還可以這樣理解:處處可以悟道,事事可以修行,時時可以成佛,哪怕當時你隻是在撥弄爐灰,哪怕你看到的隻是星星之火。
反正,標準答案是沒有的。
但,聽完故事,多少會有點感悟吧?
事實上,作為佛教的一個宗派,禪宗是宗教色彩最淡而哲學意味最濃的。它其實就是人生哲學。所以,這樣的故事禪宗那裏很多,隻不過它們叫公案。
我們這本書,也要講很多這樣的公案。
為什麼要講公案呢?
因為智慧的獲得,跟知識和方法是不同的。
簡單地說:
知識靠傳授。
方法靠示範。
智慧靠啟迪。
留下的案例,就是公案。
實際上,禪不可說,又不可不說。別的不說,單單“不立文字”這四個字,就是在說。
結果是什麼呢?
參禪變成了智力遊戲,而且是高智商的。
所以,高智商的人都喜歡參禪。
比如蘇東坡,比如賈寶玉和林黛玉。
畢竟,參禪悟道,必須智商高,悟性好。
反過來也一樣,讀禪越多,就越聰明。
這樣看,禪又是有用的,它能幫助我們:
認識自己。
對抗孤獨。
緩解焦慮。
變得聰明。
也許,這就是心理學意義上的立地成佛。
不過,按照禪宗的觀點,覺悟是每個人自己的事,獲得最高智慧更是如此。所以,如果讀完本書未能成佛,我們不負責任,佛祖也不負責。
可以負責的隻有一點:你能係統地了解禪宗。
當然不是,怎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