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子收起銀元有點悻悻然的離開。
小丫的小背包裏隻有3個銅板,早上出來一共隻有4角錢。
在報紙分發點裏交給報館的發行人員後領到20份報紙《申報》,兜裏就一分錢都沒有了。
早上賣出去一份《申報》,一份報紙賣3分錢,小包包裏隻有3個銅板,怎麼樣也找不開一個大洋。
望著遠去的中年男子,小丫眼裏滿是可惜和無奈。
“叮叮當,叮叮當”一輛有軌電車緩緩的駛來,在快接近站台的時候,老司機踩動踏板,搖動車頭的銅鈴鐺,提醒路上的行人避讓。
“啊,電車要進站了。”小丫急忙朝著站台跑過去,電車到站會下來很多乘客,是賣報的最好時機。
可是由於一大早小丫都沒有吃東西,還走了老遠的路,吆喝賣報,現在又累又餓,猛然跑起來一時有點頭暈眼花。
瘦弱的小丫跑到站台,身影已經有點搖晃,剛想踹口氣。
這時一批人從電車上湧下來,小丫被撞倒在地,頭上起了血泡,手上的報紙散亂一地,小丫坐在地上大哭起來。
這時一個陌生的青年男子幫小丫拾起了報紙,還扶她起來,把弄髒的報紙都買走了。
小丫望著這個陌生的男子漸漸遠去,看見他身上西服上打的補丁,知道這個叔叔肯定也不是有錢人,還如此的幫她。
小丫一時淚水漣漣,對著遠去的這個好心叔叔深深的鞠了一躬。
這裏是海格路。綠樹成蔭,環境幽靜,是上海有錢人居住的地方。
一片片的花園洋房比鄰皆是,也有一排排的二層磚木結構的西式住宅建築,石頭巷道,石頭大門,黑漆木板門,門扇為烏漆實心厚木,上有銅環一副。
每一扇臨街門為一個居住單元,門框和門楣,全是用堅固的花崗岩壘砌,即“石庫門”,這就是老上海的裏弄。優雅、端莊,也有幾分寧靜和安詳。
一輛黃包車停靠在一顆高大的梧桐樹下,黃包車的主人慵懶的靠在樹上,嘴裏嚼著不知哪裏落下來的樹葉。
神情冷漠,似乎心情不怎麼好,臉上有著不該他這個年齡有的成熟和滄桑。
黃包車的主人叫劉浩,今年18歲,家住老城廂的老房子裏。
家裏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加上妹妹一共六口人。父親身體不好,長期臥床,就靠母親和劉浩兩人工作維持家庭。
劉浩此時心裏非常鬱悶,家裏的父親已經病了好幾天了,僅有的錢還不夠抓藥,母親臉上的皺紋又加深了。
每天從紡織廠幹完活下班還要彎好幾裏路去西摩路小菜場撿菜葉再回來,上班的辛勞加上路上的艱辛,每天回來後都是疲憊不堪。
小妹的學也沒上了,一是因為交不起學費,另外也想幫家裏做點事。
現在每天一大早就出去賣報紙。
可伶才10歲的妹妹現在都幫家裏減輕負擔,而自己作為家裏的男子漢卻沒能夠多賺點錢來幫助家裏。
中年男子收起銀元有點悻悻然的離開。
小丫的小背包裏隻有3個銅板,早上出來一共隻有4角錢。
在報紙分發點裏交給報館的發行人員後領到20份報紙《申報》,兜裏就一分錢都沒有了。
早上賣出去一份《申報》,一份報紙賣3分錢,小包包裏隻有3個銅板,怎麼樣也找不開一個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