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的威名家喻戶曉,但非常遺憾,很多人對他的認知,隻停留在文學層麵上,而非曆史真相。因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嶽飛與孫悟空、豬八戒、林衝、武鬆等人,屬於同一類。
當然,這與嶽飛的特殊性有關。
嶽飛作為宋金和議的犧牲品,含冤屈死。但因為他的影響力太大,秦檜為了讓嶽飛“謀反”的罪名成立,不遺餘力地銷毀嶽飛的戰功,歪曲和醜化嶽飛的形象。他還安排幹兒子秦熺主編宋高宗生前的編年史——《高宗日曆》,恣意篡改官史,嚴禁私史。即使在嶽飛死後,也無人敢為嶽飛正名,反而還有諸如“而幹戈鐵鉞,亦未嚐有所私貸,故嶽飛、範瓊輩皆以跋扈賜死”此類的言論,將嶽飛與臭名昭著的叛將範瓊相提並論,讚秦檜是“裴度隻今真聖相”。
時間推至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國海陵王完顏亮大舉南侵,這才有人想起了嶽飛和嶽家軍,要求為嶽飛昭雪,以激天下忠臣義士之氣的言論才敢冒頭。
重振軍心,是宋高宗所盼望的,但他卻不肯當眾承認自己殺害嶽飛的過錯,拒絕為其平反。
直到淳熙五年(1178年),宋孝宗才給嶽飛平反昭雪,追複原職,以禮改葬棲霞嶺下。
這一年,嶽飛已經長眠地下三十六年。這三十六年裏,“沔鄂蘄黃一千裏,更無人說嶽家軍”,關於嶽飛的很多史料已經遺失不可再考。而經嶽飛的兒子嶽霖、孫子嶽珂兩代人搜集整理得出的《鄂國金佗稡編》、《鄂國金佗續編》所錄,不過其中的十之一二。
史實雖不可考,但嶽飛的忠義浩然之氣卻長留世間。
《夢粱錄》(成書於1275年左右)中記:“有王六大夫,原係禦前供話,為幕士請給,講諸史俱通,於鹹淳年間,敷演《複華篇》及《中興名將傳》,聽者紛紛,蓋講得字真不俗,記問淵源甚廣耳。”這裏提到“王六大夫”是一名著名藝人,專門在宮廷講說,他在宋理宗鹹淳年間,演繹的《複華篇》、《中興名將傳》,“聽者紛紛”。
近代學者張政烺認為,《複華篇》指的就是南宋廖瑩中所編的《福華篇》;而《中興名將傳》則與宋朝《南渡十將傳》相類,《大宋中興通俗演義》也是由此演化而成,這種說法雖然不一定準確,但可以肯定的是,《複華篇》和《中興名將傳》講的是宋金交戰的故事,裏麵的主角有嶽飛。也就是說,南宋臨安瓦子的“說話人”已經在講說嶽飛的故事了。
宋人羅燁的《醉翁談錄》卷首《舌耕敘引·小說引子》記:“新話說張、韓、劉、嶽;史書講晉、宋、齊、梁。《三國誌》諸葛亮雄材;收西夏說狄青大略。說國賊懷奸從佞,遣愚夫等輩生嗔;說忠臣負屈銜冤,鐵心腸也須下淚。”這時候的人們不但在書中稱頌嶽飛這類英雄,也開始唾罵秦檜之類的巨奸了。
此後,元雜劇《東窗事犯》、明人小說《精忠錄》、《大宋中興通俗演義》、《精忠旗》、《宋大將嶽飛精忠》、《嶽飛破虜東窗記》、《精忠記》、《續東窗事犯傳》等,種類繁多且廣為流傳。
這類作品往往嚴重脫離史實(因史料太少,難以實寫),天馬行空,極為誇張(如《宋大將嶽飛精忠》中,嶽雲單人匹馬便殺敗兀術前部四十萬大軍等),籠罩在嶽飛身上的傳奇色彩越來越濃,嶽飛開始由一個曆史人物向文學人物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