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的是鄉村,看的是國情(1 / 2)

zO���成天忙碌在鋼筋水泥的都市裏,偶爾偷得浮生半日閑,去久違的鄉村換換心情,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已經成為上班族最青睞的旅遊方式之一。說起鄉村旅遊,就不得不提到鄰國日本。作為世界鄉村旅遊的強國之一,日本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大力推進鄉村旅遊,並在長期實踐中探索出很多成功模式,讓鄉村遊成為日本民眾最普遍的旅遊方式。日本旅行業協會2015年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日本有1.26億人次參加了各種鄉村旅遊,相當於日本的總人口數。鄉村旅遊已經占據日本旅遊市場產值的50%以上,足見鄉村遊在日本的受歡迎程度。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日本進入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高速成長期,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工作,導致農村地區普遍出現了勞動力高齡化和人口過疏化的嚴峻局麵。與此同時,飛速發展的經濟也讓都市人渴望充實的精神生活,希望有更多更好的休閑場所。於是,觀光果園、休閑農場等鄉村旅遊形式應運而生,並迅速發展起來。

鄉村旅遊在日本被稱為綠色旅遊。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的官方定義,綠色旅遊是指:旅遊者在鄉村旅遊資源豐富的農、山、漁村地區,享受當地獨特的自然和文化,並與當地人交流的逗留型閑暇活動。

神社遊是日本鄉村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日本發展綠色旅遊的相關政策最早可追溯到1970年。當時,日本山村振興基本問題谘詢委員會製定了“山村振興和開發”計劃。1992年,日本農林水產省又提出了“農業和農村政策的方向”。在該政策背景下,日本的農業政策方向發生了很大轉變。1999年頒布的《食品農業農村基本法》中,新農業政策把發展綠色旅遊作為振興衰落鄉村地區的必由之路。與此同時,日本在全國綜合國土規劃中提出國土均衡化與消除地域兩極分化的奮鬥目標,通過全盤規劃發展,最終落實到發展鄉村旅遊經濟這一目標。

以2000年日本政府在北海道進行的鄉村旅遊勝地試點工作為例。這個被稱為“第三次北海道長期綜合發展戰略”的項目,主要實施鄉村旅遊經營戰略。2006年,北海道鄉村旅遊觀光經濟收入已經達到244億日元(約合16.2億元人民幣),帶動地域其他企業增收553億日元(約合36.6億元人民幣),對本地域經濟總貢獻率達到7.3%,極大促進了農村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並形成城鄉良性互動。

在國家戰略引導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下,日本各地從文化和資源特色出發,出台各種優惠措施,大規模引入民間資本,組織關聯企業為更好滿足鄉村旅遊者消費需求而相互結網和互動,創新並衍生出鄉村旅遊服務的產業鏈。一大批可以容納1000人以上的“一條龍”大型休閑度假村相繼建成,如北海道的農業綜合休養地、長崎縣的農業主題公園荷蘭村、熊本縣的老年農村公寓等。

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的鄉村旅遊更是邁入了高速發展期,呈現出多元化、專業化、社會化、精品化的特點,主要形成了三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