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5歲:也許是一生中最困難的時候(1 / 3)

然而,在這兩個人生階段之間,尤其是18—25歲,一個人很難單純從年齡估計出TA在其他人口學維度上的狀態。TA可能結婚了,也可能沒有,可能還在上學,也可能沒有。這種難以預測,顯然體現了這個階段的實驗性的特征。心理學家Jeffrey Jenn Ar引用了另一位學者Talcott Parsons在1942年提出的概念the roleless role(完全沒有找到角色的身份)來描述人在成年初顯期的狀態。這個階段裏,他們還比較少受到例如丈夫br妻子、父親br母親這樣的角色身份的限製。而這種無限製的狀態,帶來了他們生活狀態的難測性。

在這個階段,個體的生活狀態、角色身份是不穩定的,混亂的。美國的數據顯示,有大約1br3的成年初顯期的個體會在高中畢業後進入大學讀書,在大學讀書的這幾年裏,他們過著一種“獨立生活”以及“繼續依賴父母”兩方麵狀態混合在一起的生活。例如,他們有時在宿舍或出租房裏居住,有時又回家居住。這種狀態被社會學家們稱為“半自治”狀態(miautonomy),因為他們承擔了一部分獨立生活的責任,同時把另外一些責任留給了父母和其他成年人。

在成年初顯期,人們離開父母家獨自居住的原因主要是全職工作和與戀人同居,隻有不到10%的男性和30%的女性一直到結婚前都住在家裏。成年初顯期,是一個人搬家次數最頻繁的人生階段。這些變化顯然和這個階段的探索性特征有關,因為它們通常發生在一個階段的探索結束,另一階段探索開始之前(比如結束學業,開始新工作等)。

到了接近30歲的那幾年,也就是成年初顯期(emerging adulthood)向成年早期(young adulthood)過渡的幾年裏,這種混亂、不穩定的狀態才會得到緩解。人們通常在25—30歲間做出一些對自己的一生都會有持續影響的決定,比如伴侶的選擇、事業道路的明確等等。

什麼因素能讓人感到自己終於是成年人

一係列研究顯示,處於成年初顯期的人,從自身的主觀感受上也會覺得自己沒有完全成為一個成年人。甚至到二十八九歲和三十一二歲,還有接近1br3的人感覺自己沒有“完全進入成年期”。大部分人覺得自己在一些方麵進入了成年期,而在另一些方麵還沒有。他們覺得自己既不像處於青春期,也不像是成年人,他們處於兩者之間。

我們可能會以為,人們之所以會覺得自己沒有完全成年,是受到了我們前文談到的那些不穩定因素的影響。我們會覺得,也許對年輕人來說,要讓他們在獲得穩定的住所、完成學業、找到事業發展的道路以及結婚(或者至少有一段長期穩定的戀人關係)之前,他們很難覺得自己完全成年。但事實上,這些因素和年輕人的自我認知關係很小。

然而,在這兩個人生階段之間,尤其是18—25歲,一個人很難單純從年齡估計出TA在其他人口學維度上的狀態。TA可能結婚了,也可能沒有,可能還在上學,也可能沒有。這種難以預測,顯然體現了這個階段的實驗性的特征。心理學家Jeffrey Jenn Ar引用了另一位學者Talcott Parsons在1942年提出的概念the roleless role(完全沒有找到角色的身份)來描述人在成年初顯期的狀態。這個階段裏,他們還比較少受到例如丈夫br妻子、父親br母親這樣的角色身份的限製。而這種無限製的狀態,帶來了他們生活狀態的難測性。

在這個階段,個體的生活狀態、角色身份是不穩定的,混亂的。美國的數據顯示,有大約1br3的成年初顯期的個體會在高中畢業後進入大學讀書,在大學讀書的這幾年裏,他們過著一種“獨立生活”以及“繼續依賴父母”兩方麵狀態混合在一起的生活。例如,他們有時在宿舍或出租房裏居住,有時又回家居住。這種狀態被社會學家們稱為“半自治”狀態(miautonomy),因為他們承擔了一部分獨立生活的責任,同時把另外一些責任留給了父母和其他成年人。

在成年初顯期,人們離開父母家獨自居住的原因主要是全職工作和與戀人同居,隻有不到10%的男性和30%的女性一直到結婚前都住在家裏。成年初顯期,是一個人搬家次數最頻繁的人生階段。這些變化顯然和這個階段的探索性特征有關,因為它們通常發生在一個階段的探索結束,另一階段探索開始之前(比如結束學業,開始新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