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謀略型智慧(1 / 3)

謀略是讓人走向成功的智慧。所謂成功,主要指事功,指人向外追求的勝利。向外追求的成功,在於與對手的較量。這種較量充滿了智慧,不是知識所能企及的。正如有人把兵法倒背如流,照樣會打敗仗一樣。所以,成功是活力較量或競爭中的一種勝出。可見,成功是需要謀略的。

謀略的智慧,不會給你指一條具體的道路,隻是讓你辨明努力的方向。其實,在成功的道路上,沒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隻有一顆相時而動、順勢而行的心。其中的妙處,還需要讀者慢慢地去體會和把玩。

一、善假於物

望得遠要登高,聽得遠要順風,行千裏靠車馬,渡江河靠舟船,一個人隻有努力學習才能增長才幹。這也許就是一個成功者和平凡人之間的區別。

荀子《勸學》中說:“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嚐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船槳)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意思是說,我曾經整天苦思冥想,但是不如學習一會兒收獲大;我曾經踮著腳遠望,但是不如站在高處望得寬廣。站在高山上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遠處的人卻能看得見;順著風向呼喊,聲音並沒有比平常更宏亮,卻能讓人聽得很清楚。利用車馬的人,他本人的腳並不見得走得特別快,卻能到達千裏之遙;利用舟船的人,他的水性並不見得特別好,卻能渡過長江大河。君子的本性和其他人並沒有什麼不同,隻不過是善於利用和借助客觀條件罷了。

《鬱離子》中有一個“鸛鳥移窠”的寓言。

守城門的老人在看到鸛鳥搬家後,得知大水將至,於是告訴了子遊。身為一堂堂君子的子遊便積極地組織大家修造船隻,最終得以在一場山洪中幸免於難。但巨大的山洪沒過了大樹,將鳥兒的窠巢給衝走了,可悲的鸛鳥隻有長號於蒼穹。

首先感應到山洪的鸛鳥失去了自己的窠巢,而後知的子遊等人卻幸免於難,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子遊得知山洪將至,並沒有像鸛鳥一樣單純的把自己的住所搬到高處,而是組織大家修造了許多船隻。子遊借助了鸛鳥的消息和“水漲船高”的道理,使得人們的生命得以保全。

有這樣一個故事。

米什想給媽媽一個驚喜,特地從學校趕回家過周末。到家後媽媽還沒回,於是米什決定打掃一下那口不出水的井,想打掃幹淨後或許會有水流出。但當他用手電去探查井口時,踩到井邊的青苔,腳下一滑,跌入了七十多英尺深的井中暈了過去。第二天早晨,他在饑餓中醒來。“救救我,救救我!”他不顧一切地喊著,但聲音隻是在井壁回蕩。第三天、第四天,依然如故。老師認為他回家了,而媽媽卻認為他還在學校……

直到第五天,他無意中發現一個掉在井底的杠夾鉗,於是他用鉗子一塊一塊地撬開井壁上的磚塊,把形成的洞作為落腳點,艱難地爬出了死亡之井。

米什使用了杠夾鉗而得以逃生。可以說,這是人類才有的智慧,若是換成別的什麼動物,恐怕隻有在絕望中死去了。雖然它們能夠感到災難的存在,但是它們的智慧畢竟太少了,更談不上“假於物”了。

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斐塞司博士看見貓喜歡曬太陽,進而發明了日光浴;德國科學家魏格納在一張地圖的啟發下,提出了著名的大陸漂移說;樹上掉下的蘋果,讓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這一位位“君子”,都是因為善於借助外物的提示而有所發現的。

其實,隻要我們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君子”,做到“君子善假於物”,必定也會有所發現、有所作為的。但若總是碌碌無為地虛度年華,聽到山洪將至的消息時也像鸛鳥一樣,僅僅把住所搬到高處就草草了事,那爾後也隻有像鸛鳥一樣“悲鳴”了!

二、大象無形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要想知道一個人是否得道,可以通過其對以下這幾個方麵的問題的回答來加以判斷: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營,客觀存在,魄,主觀意識。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主觀意識與客觀存在要統一起來,而不分離。能不能做得到?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專氣,在客觀存在及其可能性中進行選擇決策並采取行動。致柔,做到完全遵循時勢的變化發展的規律,順其自然地作出選擇。嬰兒,最能做到無知、無欲、無為,是完全順其自然地作出選擇的典範。在客觀存在及其可能性中進行選擇決策並采取行動的時候,像嬰兒那樣,保持無知、無欲、無為的心態,完全順其自然地遵循著客觀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而作出選擇和行動。能不能做到?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玄覽,頭腦中各種各樣的觀念、觀點、意識、認識、欲望、希望、知識、經驗、教訓等等,這些都可能會成為遵循“道”這個變化創造過程而行動的障礙或垃圾。把頭腦中的上述各種主觀意識雜念清除得幹幹淨淨,絕不留下任何殘渣餘孽。能不能做到?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意思是說,在探明事理的時候,大腦保持無知、無欲的純淨狀態。無知,就是不把自己的所知所識當做絕對的真理,而是以完全客觀,不帶任何先入為主的觀念,永遠像第一次遇到一樣去對待眼下所發生的一切事實。能不能做得到?

在這裏,老子強調的無非是一個字——破。隻有破除“成見”,你才能對時勢敏感起來。你內心中所有的條條框框,無論是知識、意識、觀念還是欲望,都可能會成為你作出抉擇的阻礙。因此,你必須像嬰兒一樣做到“專氣致柔”,才能做到相時而動、順勢而行,完全根據事態的發展作出選擇和行動。

在金庸的著名小說《倚天屠龍記》裏,有一個張三豐教張無忌學習太極劍的片斷。這一段描寫得非常精彩,充分表現了金庸先生對“破”字的深深體悟:

張三豐一路劍法使完,竟無一人喝彩,各人盡皆詫異:“這等慢吞吞、軟綿綿的劍法,如何用來對敵過招?”轉念又想:“料來張真人有意放慢了招數,好讓他瞧得明白。”

隻聽張三豐問道:“孩兒,你看清楚了沒有?”張無忌道:“看清楚了。”張三豐道:“都記得了沒有?”張無忌道:“已忘記了一小半。”張三豐道:“好,那也難為你了。你自己去想想吧。”張無忌低頭默想。過了一會,張三豐問道:“現在怎樣了?”張無忌道:“已忘了一大半了。”

周顛失聲叫道:“糟糕!越來越忘記得多了。張真人,你這路劍法很是深奧,看一遍怎能記得?請你再使一遍給我們教主瞧瞧吧。”張三豐笑道:“好,我再使一遍。”提劍出招,演將起來。眾人隻看了數招,心下大奇,原來第二次所使,和第一次使的竟然沒一招相同,周顛叫道:“糟糕!糟糕!這可更加叫人胡塗啦。”張三豐畫劍成圈,問道:“孩兒,怎樣啦?”張無忌道:“還有三招沒忘記。”張三豐點點頭,收劍歸座。

張無忌在殿上緩緩踱了一個圈子,沉思半晌,又緩緩踱了半個圈子,抬起頭來,滿臉喜色,叫道:“這我可全忘了,忘得幹幹淨淨的了。張三豐道:“不壞!不壞!忘得真快,你這就請八臂神劍指教罷!說著將手中木劍遞給了他。張無忌躬身接過,轉身向東白道:“方前輩請。”周顛抓耳搔頭,滿心擔憂。

在這裏,以太極劍對敵,並非每招均須按照原招式,不可有所變化;更非按順序一式接一式,三環套月必繼之以大魁星。隻要把握住劍法精神及要訣,審視對敵情況,機動出招,或每招加以變化,或一招中含二三招變化克敵致勝而已。讀書中還寫道:“要知張三豐傳給他的乃是‘劍意’而非‘劍招’,要他將所見到的劍招忘得半點不剩,才能得其神髓,臨敵時以意馭劍,千變萬化,無窮無盡。倘若尚有一兩招劍法忘不幹淨,心有拘囿,劍法便不能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