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改章建製梟雄立業 窮兵黷武英主歸(1 / 3)

阿保機立國稱帝以後,群臣皆感到金頂大帳簡陋狹窄,已不太適應朝會的需要,紛紛奏議整修殿宇、營建新都。阿保機向群臣征詢建設之所,政事令韓延徽出班奏曰:“陛下自繼任汗位以來,雖然說曆盡坎坷,但終於名就功成。冥冥中似有天助,巍巍乎地現吉祥。這金頂大帳見證了契丹的崛起,也應當算是我部族成功的象征。但如今陛下立國稱帝,理應該選擇福址,營建新都,方能與大國形象相匹配也!臣觀臨潢地勢雄奇,紫氣籠罩,北靠茫茫群山,南臨滔滔河水,西牽鬆漠而瑞靄常來,東挽遼河而霞光普照。縱橫遼遠而又俯視千裏,真我朝鐵騎馳騁天下之寶地也!當是理想的建都之所。”群臣聞聽後,皆紛紛讚同之。

阿保機聞言大喜,當即下令,仿照中原城市建設格局,在臨潢營建新都。詔令韓延徽、韓知古負責統籌規劃,康默記負責監造施工。聖旨一下,萬眾歡騰,軍民攜手,八方相助。一年零六個月以後,一座新城拔地而起。遠望去雲蒸霞蔚,綠樹蔥蘢,宛若仙山瓊閣;近前看龍盤虎踞,金碧輝煌,直如天上淩霄。阿保機率群臣巡視後欣喜萬分。牧民們知道後也奔走相告,感到十分振奮和驚奇。

阿保機第一次高坐廟堂之上麵南為君,一股衝天豪情油然而生。他舉目環顧大殿左右,見群臣站班、文東武西,皆表情嚴肅;武士排列、盔明甲亮,俱威風凜凜。兩縷香煙從熏爐中升起,直達金頂;一塊紅氈自丹墀下鋪出,伸至階前。群臣跪拜,三呼萬歲,禮樂齊鳴,佳音繞梁,餘味幽長,經久不去。他這才感到做皇帝的高貴和無上的威嚴。喜咂良久,他才征詢式地對大臣們說:“我契丹部族乃天神的子孫,正宗龍的傳人。雖說居草原已千年之久,但也是中華一脈、神州一員。如今既然立國稱邦,名揚天下,當以何為進取之策、立國之本?”

政事令韓延徽出班奏曰:“臣聞為君之要,當在愛民。治國之道,當施仁政。我朝新立,百業待興。當務之急,是應明法治而律朝野,施教化以育萬民。尊一位聖賢為部族師表,立一家之言為國策源泉。如此方能固本強邦、興萬世之基業也!”

阿保機聞之覺得有理,於是問道:“朕聞自古以來有道之君,是應該敬天奉神。然我朝當以何人為部族師表,立哪家之言以教化萬民?”

於越曷魯通曉漢族文化,對佛家思想也有些研究。此時他出班奏曰:“我契丹先祖乃天宮神將,後來皈依西天佛祖,偕白馬取經而入梵門,可謂從開始即與佛門有緣。因此當尊佛祖為國師,以佛家經典教化萬民也!”

總漢人司事韓知古搖了搖頭,出班奏曰:“若說有緣的話,佛教莫如道教,佛祖莫如老君。想我契丹古來即母係部族,先祖天女乃是仙宮的道姑,所育八部子孫皆是天女的後代。何況西天佛祖本為外邦之神,太上老君才是中華教主。因此我契丹立國,當尊太上老君為國之導師,立道教經典為教民之本!”韓知古祖籍河北玉田,唐天複三年(公元903年)在契丹攻取薊州時被俘,入夫人述律平家中為奴。少時他即習道學,通藥理,成年後就在宮中行醫,與述律平的關係極好。故而在聽到曷魯的奏議後,情不自禁地講出此言,令群臣倍感驚奇。

皇太子耶律倍自幼熟讀詩書,精通漢族文化,對儒家思想有較深刻的研究。他見阿保機有些猶豫,於是出班奏曰:“啟稟父皇,我契丹先祖雖與佛道有緣,但二教均主張個人自我修行,終非君王治國之道。兒臣觀中原王朝自秦漢以來,凡立數百年基業者,莫不尊崇孔孟之道,以儒家思想為教化之本,方能讓百姓曉尊卑而知禮儀,明法度而感君恩,從而使朝野和諧,萬民歡暢。因此,倡導‘四書五經’,弘揚‘三綱五常’,此乃上維皇權,下馭萬民之通途也!”

阿保機聞言大喜,見群臣再無異議,皆頷首而讚同之,於是宣布奉儒學為國教,尊孔子為先師,在全國修建孔廟,設立學校,倡導“四書五經”,宣傳儒家學說。同時,也允許在各地修建佛寺和道觀,官民人等可自由選擇信仰,並讓太子耶律倍率群臣時而祭祀之。由此民風漸順、政局趨穩,國家的經濟也慢慢恢複起來。

在此基礎上,阿保機又召集群臣廷議治國之策,並根據大家的奏議,采取七項有力措施,大膽改革契丹舊製,建立了各項新的規章製度。

第一為創造契丹文字,提高民族素質。韓延徽在奏議中說:“國家無文化而必夭折,軍隊無文化而必失敗,民族無文化而必消亡,個人無文化而必愚蠢,這是有史以來反複驗證的真理。契丹民族雖然古老,但是文化是個欠缺,應當創造自己的文字,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阿保機然其言,遂於神冊五年(公元920年),命林牙承旨突呂不和魯不古二人牽頭,負責創造本國文字。在這之前,阿保機之弟迭臘曾根據回鶻文字,創造過“契丹小字”,但由於數量較少,不太實用。二人在此基礎上,吸收許多漢人參加,共同仿照漢字偏旁部首,創造出數千個契丹新字(史稱“契丹大字”),結束了契丹人一直靠刻木記事的曆史,使民族文化的發展產生了一個飛躍。

第二為實行“一國兩製”,分類進行治理。由於頻繁的戰爭掠奪來大批的奴隸,再加上中原流民的大量湧入,使契丹成了一個胡漢混居、人口眾多的國家。韓知古在奏議中說:“今我朝主體民族雖為契丹,但漢民總數幾占一半,其風俗習慣與北地也大不相同,應當劃區居住、分而治之,使之各得其所、各司其業,如此則社稷可穩、國家可安也!”阿保機從其言,詔令韓知古主其事,給漢民們分土地、劃草場、設村落。並根據他們來自何方,分區分類進行安置,盡量把同鄉人都安置在一起。比如都是薊城來的,就在草原上築個新城,也叫薊州,由漢民選人自己管理,讓流民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從而安居樂業。阿保機還親下詔令,“以舊製治理契丹,以漢製管理漢民”,實行“北麵官”和“南麵官”製度,由“北麵官”統治契丹和其他草原民族,由“南麵官”統治漢人。“北麵官”依舊穿氈靴著皮衣戴絨帽,官名稱於越、林牙、惕隱和夷離畢等等;“南麵官”則戴紗帽著錦袍穿皮靴,官名叫宰相、樞密使、左右仆射和政事令等等,完全不一樣。但卻同事一君,和諧共事,南腔北調,相映成趣。

第三為建立新的法律,實行依法治國。康默記在奏議中說:“我契丹部族雖然在聯盟成立以來,就有執行法律職能的‘決獄官’,也有幾項稱得上法律的條文,但執行起來隨意性太大,使朝野上下無固定法律可循,這也是造成不斷叛亂的重要原因,應予迅速根治之!”阿保機根據他的建議,在朝廷設置專司決獄職能的官員,叫作“夷離畢”,由漢人康默記擔任這一職務。並於神冊六年(公元921年),親自主持製定了契丹第一部成文法《決獄法》。又令各部落製定內部法規,使契丹走向法製化國家邁出重要的一步。

第四為加強軍隊訓練,打造決勝精兵。耶律曷魯在奏議中說:“方今天下紛亂,戰事頻繁。亂世中求生存,角逐中求發展,軍隊是惟一決定性的因素。當前我朝雖有軍而不精,雖有紀而不嚴,勝則一窩蜂去搶劫,敗則一溜煙顧逃命,如此則何以能克敵製勝、弘祖宗之大業也?!”阿保機認為他說得有理,遂命於越曷魯、妻弟蕭敵魯牽頭,參照古代軍事家孫武、西漢大將軍衛青的做法,加強軍事訓練,嚴明軍隊紀律,務必打造一支決勝鐵軍。兩人遵旨從各部落調集十萬壯士,組成精兵鐵騎。每名士兵配備兩匹戰馬、百隻長箭、一根長鞭和三把戰刀,反複進行惡劣條件下的長途奔襲,以提高將士們的野戰能力。使之在進攻時如海嘯山崩、不可阻擋,撤退時像風入山林,無影無蹤。阿保機還把禦營親軍擴展到一萬人,由他自己親自訓練、直接調動。同時還成立了鐵工隊和甲仗營,專門製造各種堅甲利器,以適應未來大戰的需要。

第五為官吏務求廉潔,理政必須清明。皇後述律平在奏議中說:“此為國家昌盛之大計、得萬民擁戴之根本。否則雖可立國、亦可亡國也!”阿保機認為皇後說得言簡意賅,深為她的政治遠見所折服。因之他主持廷議,製定了《限吏規章》,取消了貴族和官吏的許多特權,在全國詔令實行。阿保機清醒地認識到,官吏要廉潔,律己最重要。他聽說晉王李存勖喜好聲色畋獵,就感歎地對大臣們說:“晉王雖然雄才大略,文武雙全,但若喜好聲色,江山必不久矣!”因此他在立國稱帝以後,就按照皇後述律平的提議,立即遣散伶人,放歸鷹犬,減少宮人的數量。同時對各級官吏下“禁酒令”,規定在執行政務或軍務的時候,不準喝酒。他還仿照唐太宗的做法,懸“納諫圖”於寢宮之中,每天觀而自省。在春秋兩季,還經常帶領官員下去訪問,資助孤寡老弱之人,從而受到百姓的擁戴。

第六為發展農耕畜養,推動經濟發展。連年的戰爭和不斷的叛亂,使契丹的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許多百姓不堪重負,掙紮在死亡線上。飛龍禦使阿古隻在奏議中說:“我契丹部族雖已建國,但經濟羸弱如重病纏身,黎民貧困似雪上加霜,若遇天災人禍襲來,則國家危矣!為今之計,當輕徭薄稅,減負增助,發展農耕,鼓勵畜養,方能走出困境、富國強兵,實現祖宗之大業也!”阿保機根據他的提議,親自主持製定了十項《勸農條令》,鼓勵農民開墾荒地,栽柞養蠶,開辦榷場(交易場所),飼養禽畜。國家給予必要的幫助,比如提供種子、農具、耕牛和場地等等,從而使農業生產得以恢複和發展,國家的實力不斷提升。

第七為抑製貴族勢力,強化中央集權。蕭敵魯在奏議中說:“迭剌部落太大,貴族勢力太強,故而屢次作亂,應當削而弱之。以強化皇權,穩定社稷,此固本強邦之大計也!”阿保機認為他看得很準,遂與群臣一起計議,將迭剌部落一分為二,分為五院、六院的南北兩部。任命親信斜涅赤為北院夷離堇,表弟綰思為南院夷離堇,從而使迭剌部貴族勢力大為減弱。同時把其它各部落的夷離堇改為“令隱”,剝奪了他們的軍事指揮權,使他們成為隸屬於皇帝的將領。對於迭剌和乙室兩部落為核心的兩大利益集團,朝廷設“北府”和“南府”進行統管,規定宰相為兩府內最高長官。北府宰相由後族擔任,南府宰相由皇族擔任。神冊元年(公元916年),阿保機任命妻弟蕭敵魯為首任北府宰相,堂弟耶律蘇為首任南府宰相。與此同時,阿保機還任命了一批節度使、招討使、防禦使等地方軍事長官。他們雖有帶兵權,但直接聽命於皇帝,從而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朝廷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