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回答說:五髒六腑的精氣,都向上輸注於人的眼部,從而產生精明視物的功能。髒腑精氣彙聚於眼窩,便形成眼睛。其中,腎的精氣充養瞳子,肝的精氣充養黑睛,心的精氣充養內外眥的血絡,肺的精氣充養白睛,脾的精氣充養眼胞。脾的精氣包裹著肝、腎、心、肺的精氣,與脈絡合並,形成目係,向上連屬於腦部,向後與項部中間相聯係。邪氣如果侵入項部,乘人體虛弱而向深部發展,則沿著目係而侵入於腦部,邪氣入腦,便發生頭暈腦轉,從而引起目係拘急而出現兩目眩暈的症狀。如果邪氣損傷了眼部的精氣,精氣為邪氣所傷則相互之間不能緊密聯係,導致精氣離散,就會出現視物分歧的現象,即看一件東西好像有兩件一樣。
人的眼目,既是髒腑的精氣所形成的,也是營、衛、氣、血、精、神、魂、魄通行和寓藏的所在,也是產生神氣的部位。所以,人在精神過度疲勞的時候,就會魂魄失守,意誌散亂,眼睛迷離而無神氣。眼的瞳子屬於腎,黑睛屬於肝,二者為陰髒的精氣所滋養;白睛屬肺,眼球的赤脈屬於心,二者依賴陽髒的精氣滋養。因此,陰髒的精氣和陽髒的精氣相互結合而協調,才能使眼睛具有視物清晰的功能。眼睛的視覺功能,主要受心的支配,這是心主藏神的緣故。如果精神散亂,陰髒的精氣和陽髒的精氣不能相互協調,突然看到異常的景物,就會引起心神不安,精失神迷,魂飄魄散,所以會發生迷惑眩暈。
黃帝說:我有些懷疑您所說的道理。我每次去東苑登高遊覽,沒有一次不發生眩暈迷惑的,離開那裏,就恢複正常,難道說我唯獨在東苑那個地方才會消耗神氣嗎?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特殊的情況呢?
岐伯說:不是這樣。每個人都有自己喜好的東西和厭惡的東西,愛憎兩種情緒突然相感,會使精神出現一時的散亂,從而導致視覺不正常而發生眩暈迷惑,等到離開了當時的環境,精神也就轉移了,就會恢複正常狀態。總之,出現這種症狀,較輕的僅是精神一時迷糊,好像不能辨別方向似的,稱為“迷”;較重的就會出現精神迷亂而頭目眩暈的感覺,稱為“惑”。
【原文】
黃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氣使然?
岐伯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於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
【譯文】
黃帝問:有的人經常出現健忘,是什麼氣造成的呢?
岐伯說:這是由於人體上部之氣不足,而下部之氣有餘,也就是人的腸胃之氣充實而心、肺之氣虛弱。心肺氣虛就會使得營衛之氣不能及時向上宣達敷布,長時間滯留於腸胃之間,導致神氣失養,所以容易發生健忘之病。
【原文】
黃帝曰:人之善饑而不嗜食者,何氣使然?
岐伯回答說:五髒六腑的精氣,都向上輸注於人的眼部,從而產生精明視物的功能。髒腑精氣彙聚於眼窩,便形成眼睛。其中,腎的精氣充養瞳子,肝的精氣充養黑睛,心的精氣充養內外眥的血絡,肺的精氣充養白睛,脾的精氣充養眼胞。脾的精氣包裹著肝、腎、心、肺的精氣,與脈絡合並,形成目係,向上連屬於腦部,向後與項部中間相聯係。邪氣如果侵入項部,乘人體虛弱而向深部發展,則沿著目係而侵入於腦部,邪氣入腦,便發生頭暈腦轉,從而引起目係拘急而出現兩目眩暈的症狀。如果邪氣損傷了眼部的精氣,精氣為邪氣所傷則相互之間不能緊密聯係,導致精氣離散,就會出現視物分歧的現象,即看一件東西好像有兩件一樣。
人的眼目,既是髒腑的精氣所形成的,也是營、衛、氣、血、精、神、魂、魄通行和寓藏的所在,也是產生神氣的部位。所以,人在精神過度疲勞的時候,就會魂魄失守,意誌散亂,眼睛迷離而無神氣。眼的瞳子屬於腎,黑睛屬於肝,二者為陰髒的精氣所滋養;白睛屬肺,眼球的赤脈屬於心,二者依賴陽髒的精氣滋養。因此,陰髒的精氣和陽髒的精氣相互結合而協調,才能使眼睛具有視物清晰的功能。眼睛的視覺功能,主要受心的支配,這是心主藏神的緣故。如果精神散亂,陰髒的精氣和陽髒的精氣不能相互協調,突然看到異常的景物,就會引起心神不安,精失神迷,魂飄魄散,所以會發生迷惑眩暈。
黃帝說:我有些懷疑您所說的道理。我每次去東苑登高遊覽,沒有一次不發生眩暈迷惑的,離開那裏,就恢複正常,難道說我唯獨在東苑那個地方才會消耗神氣嗎?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特殊的情況呢?
岐伯說:不是這樣。每個人都有自己喜好的東西和厭惡的東西,愛憎兩種情緒突然相感,會使精神出現一時的散亂,從而導致視覺不正常而發生眩暈迷惑,等到離開了當時的環境,精神也就轉移了,就會恢複正常狀態。總之,出現這種症狀,較輕的僅是精神一時迷糊,好像不能辨別方向似的,稱為“迷”;較重的就會出現精神迷亂而頭目眩暈的感覺,稱為“惑”。
【原文】
黃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氣使然?
岐伯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於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
【譯文】
黃帝問:有的人經常出現健忘,是什麼氣造成的呢?
岐伯說:這是由於人體上部之氣不足,而下部之氣有餘,也就是人的腸胃之氣充實而心、肺之氣虛弱。心肺氣虛就會使得營衛之氣不能及時向上宣達敷布,長時間滯留於腸胃之間,導致神氣失養,所以容易發生健忘之病。
【原文】
黃帝曰:人之善饑而不嗜食者,何氣使然?
岐伯曰:精氣並於脾,熱氣留於胃,胃熱則消穀,穀消故善饑。胃氣逆上,則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譯文】
黃帝問:有的人很容易饑餓,但又沒有食欲,是什麼氣造成的呢?
岐伯說:飲食入胃後化生的精氣,輸送積並於脾,而邪熱之氣停留於胃,就會使胃發熱而消化力增強,所以容易饑餓。熱邪使得胃氣上逆,導致胃脘滯塞不通,難以受納飲食,所以又沒有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