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李自成(1 / 2)

萬曆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606年),農曆八月二十一日,有一個嬰兒降生於米脂河西二百裏的李繼遷寨,當地人也稱其為李家站。

嬰兒的父親名叫李守忠,粗通文墨,年過四十開始做生意。借著當地李姓本族的關係,李守忠的生意越做越大。家裏越來越富裕,李守忠卻越來越發愁。他年過四十,卻無一兒半女在膝下承歡盡孝。

李守忠的發妻崔氏覺得愧對李守忠,怕是自己會斷了李家的香火,便勸說李守忠納一房小妾。李守忠見崔氏如此大度,自己更是幹脆,沒幾天就托人找了一家胡氏。胡氏進門之後,非常爭氣,不久就誕下一子。當兒子呱呱墜地之際,李守忠樂得手舞足蹈,闔府上下都歡天喜地。

大夫人崔氏問李守忠:“老爺,您打算給孩子取個什麼名字?”

李守忠一邊笑一邊說:“我兒乃是大富大貴之人,這名字可不能隨便取。”

李守忠廢了半天的功夫,也不知道從哪裏找了一個算卦的先生。

先生看著床上的嬰兒,嘴裏煞有介事地叨咕了半天,這才仿佛靈魂出竅般說道:“此子貴不可言,有鴻鵠之誌,能傳承李家半年基業,不如就叫鴻基吧。”

李守忠聽罷,激動地老淚縱橫,他二話沒說就給了算卦先生五十兩銀子。

因為是老來得子,李守忠對於李鴻基可謂是溺愛成性。頂在頭上怕嚇著;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碎了。

到了李鴻基四歲的時候,李守忠決定給兒子請個教書先生。

李鴻基喜歡玩,對學習非常地厭惡。教書先生來了沒幾天,李鴻基就哭著喊著不學了。李守忠無奈隻得將教書先生給送走了。

後來,李守忠又請了幾個教書先生來教自己的兒子。可是這位少爺秧子拿起課本就打瞌睡,一說出去玩就精神百倍。教書先生教了沒幾天就被李鴻基給氣跑了。

李守忠見兒子不喜歡學習,雖然心中不喜,但也無可奈何。後來,幹脆就不管了。

沒有了教書先生和父親的管教,李鴻基好似出籠的小鳥,終日遊手好閑,不務正業。他喜歡槍棒,愛好打架。沒事就帶一群狐朋狗友在街上廝混。李鴻基的少年生活是無憂無慮的,但這幸福的生活並沒有持續太久。

就在李鴻基十歲的時候,自己的母親又生下一子,名曰李自敬。這一次生產,使得胡氏的氣血嚴重虧損。從此,胡氏一病不起。

大娘崔氏由於年齡越來越大,身子骨也是越來越差。整個家庭的重擔都落在了年過五旬的李守忠的肩頭。

隨著大明帝國的賦稅越來越重,李守忠的生意越來越難做,家業漸漸敗落。

在李鴻基十三歲的時候,大媽崔氏與自己的親生母親胡氏相繼過世。而李守忠的產業徹底敗落。鋪子賣了,宅子賣了。一家幾口擠在村邊的一個破落的小院。

李守忠已經年邁,幹活是幹不動了。他將李鴻基叫到跟前,說道:“鴻基啊!如今咱家家業敗落,為父又年事已高。你弟弟自敬尚在年幼,支撐這個家,為父實在是有心無力。你不如就出去某個差事,也好有個生計。”

李鴻基有些為難了,自己長這麼大,大字不識幾個,做生意又不會算賬,真不知道能幹什麼?

李鴻基雖然為難,但還算孝順。眼看自己家裏已經揭不開鍋了,隻得諾諾出門。

剛到門口,李守忠又把李鴻基給叫住了:“我兒回來,為父還有幾句話講。”

李鴻基急忙轉身:“父親還有何話要囑咐孩兒?”

李守忠歎了一口氣說道:“為父本打算指望你光大我李家門楣,傳承我李家基業。哪料想咱家竟敗落到如此田地。此番你出門,不知要遭多少白眼,受多少艱辛。為父打算將你名字改為自成。望你早日自立門戶,自成一家。”說罷,李守忠兩行熱淚滾滾而下。

李自成望著老父,心中淒苦,眼圈一紅,眼淚差點湧出框外。李自成一咬牙,出了家門,頭也不回地走了。

李自成出門後,有些犯傻。自己到底要去哪裏才能找到飯門?

李自成雖然不懂文墨,但並非癡傻之人。他靈機一動,想起了離村子十五裏的安覺寺。幹脆就在安覺寺出家當個俗家弟子,這樣離家也近,也能找個吃飯落腳的地方。

就這麼辦。李自成打定主意,便真的投身安覺寺,當了一名出家的僧人。寺中主持給李自成取了一個空門的名字,黃來。後人稱李自成為黃來僧。

可是這和尚的日子並不好過。沒有肉,沒有酒,這對於吃肉喝酒慣了的李自成,無異於活生生的牢籠。

沒過多久,李自成便從安覺寺跑了。李自成回到了家,父親李守忠的臉色非常難看。家裏本來就困難,李自成不得不再次出外謀生。李自成很快在本族的一家大戶謀了一個差事:放羊。

李自成放羊倒是放出不同的風格。李自成雖然年紀不大,但身材魁梧,膂力過人。這羊群裏的羊跟人有相同之處,都愛玩。一旦放出去,都撒了歡兒地在山野間奔跑。為防止羊跑丟了,李自成時不時地要驅趕羊群到一起。要知道這羊要是丟了一隻,李自成不僅吃不上飯,還要扣工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