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南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一代大儒朱熹將儒家經典《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和《論語》、《孟子》彙集到一起刊刻,合稱“四書”。再加上先秦的《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五部經書,編成了後人耳熟能詳的《四書五經》。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四書五經》一直被知識分子視作修身之法則,終生追求不止;被統治者奉為治國之圭臬,從上到下大力推行。政治家們從中尋找從政的靈感,老百姓從中尋找行為的依據,甚至曆代科舉選士,試卷命題也必出自《四書五經》。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曆史文化古籍中,《四書五經》之所以能夠獲得這樣至高無上的地位,根本原因就在於它從各個方麵提出了封建社會人們安身立命、治國齊家、交往相處的法則。《論語》的“仁者愛人”宣揚的是忠恕;《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提倡的是堅韌;《詩經》教會人們感受和抒發;《尚書》教會人們開拓與創新;《禮記》是人際關係的準繩;《春秋》是治理國家的法寶……對於這樣一部延續中華文化的鴻篇巨製,我們精心挑選最具代表性的原文,再配以當代人的解讀,希望讀者可以通過本書了解中華民族的曆史、現狀,以及將來,讀懂了本書,我們才算是讀懂了中國曆史。
不僅如此,這些古老的紙張中記載的許多行為法則,在我們當下的這個時代依然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極度匱乏的。比如,我們的教育需要因材施教,我們的社會需要見義勇為,我們的家庭關係需要和諧,我們的民族需要自強。這些,我們都可以從古老的《四書五經》中尋找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