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火?(2 / 3)

所以蘇觀察準備寫一篇文章就是要批評這個榜上第一名的天恩。

閱讀(5743921)

收藏(836280)

轉載(81722)

蘇觀察自己就是著名的博客,但是看到了天界這樣的一個數據,完全嚇傻了,這個數據完全證明他的博客已經可以代表了西西博客的最高人氣了。

前提是在沒有刷榜的情況下。

《情書》的第一章隻有短短的幾萬字。

但是看著發表的時間就是沒多久,蘇觀察就覺得肯定是刷榜的。

想想就拿網文來講,點擊上百萬,不是大神是什麼?收藏八十幾萬不是大神是什麼?

如果說數據是真的,那這部小說一定很好看。

不知道過了多久,蘇觀察久久不能回神。

突然冒出一句話來。

“好個,天界,果然沒有讓我失望。”

興奮的打開了自己的博客,想著要為《情書》寫個好的評論。

可遇與可求之間,隻在太過年少的時地看來,才仿佛隔著滄海桑田。

偏偏又是年少,才會為一束日光、一盞窗台、一級台階的微涼而哽咽。

誰又能想到,這哽咽竟能這樣頑強地蹣跚過歲月,恍恍惚惚,清濁相間,一點一點鑿穿世間最頑冥的時間之石。

直至透亮透亮,凝成哀而不傷的漬。

生命正因此不輕不重、卻獨一無二的痕,在陽光下閃耀著生生不息又遙不可及的希冀。

許多人看《情書》,許多人寫《情書》,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梳理著年少,回味著愛的博大與徒勞。也許隻有到了可以追憶的時候,愛才稱其為愛。它永恒、它不朽,因為它深植記憶。它可以分享、可以遺忘,卻無法互相替代。無法爭搶,無法偷竊,無法模擬,因而具有天然的神聖性。

《情書》日本式的優雅與委婉常常給人一種震懾的美,精微的創作力和感受性,更具有獨立的詩性追求。然而《情書》的特別之處在於,它並沒有過多地展現這種淋漓的殘酷之美,而是將“悲哀即美”的日本式美學觀念詮釋得精準到位。

渡邊博子因為強烈的思念而去尋找死去戀人青年時代的記憶,色調總是暗暗的,與女藤井樹的溫暖色調對比,悲憫之心躍然顯現。從一開始的雪中祭奠,到渡邊博子壓抑、內斂的臉部特寫,整個故事都籠罩著死亡的陰影。

死亡不是遺忘,而是未知,是無助,是傷痛。渡邊博子靜靜地躺在浩瀚的雪地中凝住呼吸,她試圖通過這種親近死亡的方式緩解兩年以來的強大孤獨感,試圖走出這段無果的愛情企盼。深情的女子,像沉默的雪,綿延浩瀚。在她的眼神中,投影的不僅僅是她無措的命運感,更有她企盼能夠互通情感的對話世界。情書,是最為古典的傳情方式。它不需要直麵,不需要聲音。它承載著等待、承載著希望。它是自我敘述,也是自我認識。

“你好麼?”“我很好”

這似乎遠遠超越的問話本身,而成為了追問生命的直接表達。

日本文化素來有著“死亡崇拜”的特殊傳統,在最美的時刻凋零也成為了詠歎青春的經典手段。但是岩井並沒有選擇傳統日式對於櫻花般刹那芳華的迷戀表達,而是選擇了對於生者的鼓勵和關懷。在這裏,男性藤井樹的遇難,少女藤井樹父親的去逝都被淡化為一種哀思和懷念。渡邊博子在對愛人的懷念和追思中終於下決心把握秋葉的愛情,走出曾經的陰影;對女藤井樹的病危、搶救情節的描寫,更是肯定了生命的延續。似乎與青春有關的所有感情都會無疾而終,在這部小說中,這種無疾而終的方式通過“死亡”來展現,頻添了一種清冷的韻味。女藤井樹的生命曆程交織著對於生死的認知,她在醫院產生的對於父親死前的恍惚幻覺正是深埋於心底對於死亡的恐懼,護士的呼喚又讓她不經覺想起了年少時同名同姓的男孩。當得知男孩過世,她最先想到的便是父親離開時的記憶。此時敘事的節奏頓時被悲哀籠罩,在這種悲哀中,融會著日本式的安慰和解脫——即雪景鋪陳。那是埋葬父親的地方,也是男孩離開的地方。生命終結於自然,就仿佛終結於永恒,而此時將悲哀視為美,無疑是最好的安慰。探討生存與死亡也許並不是這部影片的主旋律,但青春並不是僅僅以單線鋪成的成長經曆,它更多承載著我們對於生命最樸質的感知,也即是對於永恒之愛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