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後記
張學良將軍2001年在檀香山溘然仙逝的消息,引起人們的好些感慨。楊虎城的孫子歎息說:“中國的那一個世代是結束了,完全結束了。毛、蔣、周、張,俱往矣!”當年那代人的功過,已經逐漸有了明晰的評價,中國當代史上,張學良是最富戲劇性,同時也是最具輝煌的一幕大戲的主角,但蒙主恩召,也就這麼淡然而去,隨之拉上了那段絕唱的帷幕。
張學良去世後,關於張學良和西安事變的書籍和文章又著實熱火了一陣,尤其是隨著大量前蘇聯、國民黨、大陸檔案部門有關檔案的部分解密,關於張學良當年“九一八”時的不抵抗緣由,西安事變的起因、過程與結局,張學良陪同蔣介石返回南京的動機及被扣押隨後被“管束”的種種遭遇等,相對清晰地呈現在人們麵前,原先迷霧重重的曆史逐漸被廓清。
張學良之所以受到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關注,是因為任何中國現代史的研究都無法繞過這個人物。就其重要性來講,他可以算得上20世紀最有影響的幾個中國人之一,曾經主導差不多半個中國,以一身而係天下安危,他一手主導的西安事變改變了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局勢,即便在他被蔣介石“管束”50年,甚至在他2001年駕鶴西去之後,圍繞他的議論仍在延續,在他身上值得探討的事情仍然很多。至今兩岸對他的評價也不盡一致,抗日英雄,千古功臣,還是政變誤國,亂臣賊子?政治上和品格上這個人物仍有不少爭議。
內地和海外有大量關於張學良的著作,其中大都關注張學良的人生傳奇,他與趙一荻等紅顏知己的軼聞等等,有些對上代曆史不甚了了的年輕人,聽張學良與趙一荻的愛情,便把他想象成“人間四月天”的徐誌摩,而對當時的年代和大背景了無興趣。當然這與話語環境和思維形式有關。我這本書的關注點,是張學良由一位中國政壇重要人物到完全沉寂消隱的變遷過程,是他曆經輾轉,飽經滄桑的艱難經曆,以及他在漫漫幽禁歲月中的複雜心態,性格畸變,情感寄托和他在不同生命階段所表現出來的個體精神。西方人在提及張學良被“管束”時,常常使用兩個不同的詞彙,一個是incarceration,意為“關押”,“禁閉”,一個是house arrest,意為“軟禁”,兩個詞側重點不同,含帶的中心意思都是“失去自由”。沒有了自由,無論你是帝王、將軍還是平民,生命便與歡樂絕緣。我很希望讀者能夠通過這些文字走近一位真實生動而又有血有肉的曆史壯士,同時又能真切地窺探到一位受難者的悲苦靈魂。
海內外描寫張學良的書籍文章,已經數不勝數,此外還有學會、研究會,似乎還有“張學”的存在,但是要真正把張學良這個人說盡道透,卻不是件易事。張學良自從生起就“身逢亂世”,他的成長過程雜糅了中西、朝野、文明與江湖的種種熏染,性格複雜而且矛盾,其家庭背景、文化修養、人際交往、性格特質、人生追求、曆史地位,都很值得研究。而他的崛起和消隱,涉及各派政治力量的最高領導層次和著名曆史人物,有很強的政治性和政策性,任何撰寫張學良的筆觸都不得不細心穩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