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越界的心靈劇場 辜振豐(1 / 2)

同年,文友福樓拜也因《包法利夫人》而遭到起訴,最後判決無罪。但這位文壇大家,並未洋洋自得,反而暖意頻送,書信往返之間,極力激賞波德萊爾對藝術的貢獻和色彩的掌握,並讚揚“你使浪漫主義恢複了青春……獨特的文風,來自構思。句子滿蘊著思想。我欣賞你鍥而不舍的精神。語言精準,價值自高。”顯然,兩人惺惺相惜,一時傳為佳話。

19世紀中期,歐洲學術掀起巨變,一來奧地利的弗洛伊德創立精神分析學說,論述意識、無意識;二來馬克思解析資本主義,提倡無產階級革命;三則尼采宣布“上帝死亡”,並重新解讀西方形而上學。然而,波德萊爾創作《惡之花》,文字華麗而簡練,呈現人類的心靈劇場,亦是創舉。所謂“惡”,並非不道德,而是包含罪、詛咒、災難、不幸、病氣、悲痛、苦戀、倦怠等。在開卷詩《致讀者》結尾,詩人提到“虛偽的讀者br我的同類br我的兄弟”,表明跟讀者“同夥”,同時祭出挑戰,讓讀者實實在在麵對自身的問題,但前提是波德萊爾,在每首詩歌,掀開自己的心房,讓讀者逐一觀看、解讀。換言之,作者遭遇到的種種問題、困境、心理衝突,讀者也可能無法避免。可見作者充滿“善意”,雖然詩集命名為“惡之花”。

詩人的老師兼好友戈蒂耶,在《回憶波德萊爾》中指出,“……波德萊爾不相信人是天生是善良的,倒認為即使最純潔的人,其心靈深處也有性本惡的因素。因為人類的氣質多少帶有反常性,是罪惡的參謀,會誘導你去幹對自己有生命危險的壞事。正因為致命,帶有跟法律唱反調的樂趣,加上不俯首於權勢,才特別有吸引力……他相信這種反常性並非自己獨有,他人所無。因此,他發現某人犯錯時,仍極力避免去責備人家,而認為過錯是人類不可救藥的天性使然。某些目光短淺的批評家為此指責波德萊爾不講道德,這種見解犯了嚴重的錯誤。”(陳聖生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值得一提的是,詩人麵對第二帝國的體製,既僵且偽,加上人情冷漠,債台高築,隻好鍾情於撒旦國度,尋求創造力與生命力,從而狂喜交連,暖熱心窩。如《向撒旦連禱》、《彼得不認主》,可以得到明證。這讓人聯想到英國詩人彌爾頓的史詩《失樂園》,將撒旦刻畫成具有創造力的英雄。後輩詩人威廉·布萊克更以詩歌詮釋彌爾頓,在《惡之聲》一詩,指出“惡”是能量,單獨來自身體,而“理性”是“善”,來自靈魂,但理性隻會綁住能量。接著,在《天堂與地獄的結合》中強調,“缺乏對比的力量br是無法進步的。引力和斥力br理性與能量br愛與恨br是生命存在所必需的。”看來,波德萊爾、彌爾頓、布萊克三者之間,前後輝映。

同年,文友福樓拜也因《包法利夫人》而遭到起訴,最後判決無罪。但這位文壇大家,並未洋洋自得,反而暖意頻送,書信往返之間,極力激賞波德萊爾對藝術的貢獻和色彩的掌握,並讚揚“你使浪漫主義恢複了青春……獨特的文風,來自構思。句子滿蘊著思想。我欣賞你鍥而不舍的精神。語言精準,價值自高。”顯然,兩人惺惺相惜,一時傳為佳話。

19世紀中期,歐洲學術掀起巨變,一來奧地利的弗洛伊德創立精神分析學說,論述意識、無意識;二來馬克思解析資本主義,提倡無產階級革命;三則尼采宣布“上帝死亡”,並重新解讀西方形而上學。然而,波德萊爾創作《惡之花》,文字華麗而簡練,呈現人類的心靈劇場,亦是創舉。所謂“惡”,並非不道德,而是包含罪、詛咒、災難、不幸、病氣、悲痛、苦戀、倦怠等。在開卷詩《致讀者》結尾,詩人提到“虛偽的讀者br我的同類br我的兄弟”,表明跟讀者“同夥”,同時祭出挑戰,讓讀者實實在在麵對自身的問題,但前提是波德萊爾,在每首詩歌,掀開自己的心房,讓讀者逐一觀看、解讀。換言之,作者遭遇到的種種問題、困境、心理衝突,讀者也可能無法避免。可見作者充滿“善意”,雖然詩集命名為“惡之花”。

詩人的老師兼好友戈蒂耶,在《回憶波德萊爾》中指出,“……波德萊爾不相信人是天生是善良的,倒認為即使最純潔的人,其心靈深處也有性本惡的因素。因為人類的氣質多少帶有反常性,是罪惡的參謀,會誘導你去幹對自己有生命危險的壞事。正因為致命,帶有跟法律唱反調的樂趣,加上不俯首於權勢,才特別有吸引力……他相信這種反常性並非自己獨有,他人所無。因此,他發現某人犯錯時,仍極力避免去責備人家,而認為過錯是人類不可救藥的天性使然。某些目光短淺的批評家為此指責波德萊爾不講道德,這種見解犯了嚴重的錯誤。”(陳聖生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值得一提的是,詩人麵對第二帝國的體製,既僵且偽,加上人情冷漠,債台高築,隻好鍾情於撒旦國度,尋求創造力與生命力,從而狂喜交連,暖熱心窩。如《向撒旦連禱》、《彼得不認主》,可以得到明證。這讓人聯想到英國詩人彌爾頓的史詩《失樂園》,將撒旦刻畫成具有創造力的英雄。後輩詩人威廉·布萊克更以詩歌詮釋彌爾頓,在《惡之聲》一詩,指出“惡”是能量,單獨來自身體,而“理性”是“善”,來自靈魂,但理性隻會綁住能量。接著,在《天堂與地獄的結合》中強調,“缺乏對比的力量br是無法進步的。引力和斥力br理性與能量br愛與恨br是生命存在所必需的。”看來,波德萊爾、彌爾頓、布萊克三者之間,前後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