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艦的出現,堪稱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觀。

航空母艦問世迄今已有百年,卻在古今所有武器裝備中堪稱巨無霸。不管是噸位,還是作戰威力,均為榜首。而且在曆次戰爭中頻繁使用,戰果顯赫。

航空母艦誕生於20世紀初期,但真正在海戰中大顯身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是兩個半戰場,即:一個是太平洋戰場,一個是大西洋戰場,還有半個就是地中海戰場。

航空母艦是實現製海權的最重要工具,可根據戰爭的需要,將海陸空一體的作戰力量及時推進到作戰海區。

航空母艦不僅僅是一種普通海戰兵器,它的存在對潛在敵對國是一種威懾,並能成倍提升整個艦隊的作戰實力。

航空母艦是可以移動的國土,是國家綜合國力和軍事力量強大的體現。

航空母艦是一種搭載艦載飛機的海上活動基地,是以艦載機為主要作戰力量的大型水麵艦隻。按排水量可分為大、中、小型;按動力可分為常規動力和核動力。從最早由舊艦改裝算起,已有百年的發展曆史。有史以來它一直以其巨型海上綜合作戰平台的地位和超強的海空攻防作戰能力,占據著所有海軍武器裝備的鼇頭;以其密集裝載的高新武器裝備係統集現代科學技術之大成,占據著海軍裝備技術發展的製高點;以其大範圍、長時間、高強度的海上部署和海上作戰能力,體現著國家海軍力量的最高水平。至今有16個國家擁有過航空母艦,世界上已有英國、日本、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和俄羅斯等8個國家建造過航空母艦,另外還有8個國家擁有航空母艦,分別是:荷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巴西、阿根廷、泰國、中國等國家。據統計,近百年來建成並服役的航空母艦多達300餘艘,目前全球仍有10個國家擁有現役航空母艦21艘。美國擁有大型核動力航空母艦11艘,法國擁有中型核動力航空母艦1艘,俄羅斯、中國、巴西擁有中型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各1艘,意大利擁有輕型常規動力航空母艦2艘,英國、西班牙、印度、泰國擁有輕型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各1艘。在海軍艦船的發展曆史上,航空母艦可謂是一個大家族。

航空母艦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的廣泛性、先進性、前瞻性,研製建造的複雜性、係統性、集成性是其他任何武器裝備都無法比擬的,它彙集了現代材料技術、動力技術、艦船技術、航空技術、航海技術、軍械技術、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等眾多高技術領域的最新成果,它代表了國家製造工業和軍事工業的最高水平,是國家高新科技水平的集中體現。

航空母艦涉及現代軍事科學的各個領域,集軍事科學理論之大成。航空母艦作為海軍的中堅力量,其使命任務不斷拓展,編成結構不斷創新,戰略戰術不斷發展,在海空攻防作戰、反潛作戰、封鎖作戰、兩棲作戰、對陸作戰,以及各種非戰爭國事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由此帶動軍事科學理論日新月異的發展。它涉及軍事思想學、戰略學、戰役學、戰術學、作戰學、軍事訓練學、軍事管理學、軍事裝備學、軍事後勤學、軍事指揮學、軍事運籌學、海洋環境學等眾多軍事學科,構成了一個龐大的軍事學科群。

其實,認識航空母艦,首先要從認識海洋開始,要從海權與海軍的古代萌芽說起,自從有了海軍,海戰與海上霸權之爭就沒有停止過,而爭洋霸海是通過殘酷的戰爭而進行的。

當歐洲進入海洋世紀後,整個大陸文明就因此而暗淡無光。

從1500年至今的500年時間裏,世界權力重心就因為不斷地挑戰而幾經變化,葡萄牙、西班牙、法國、荷蘭、英國、德國、美國、日本、俄羅斯也都曾成為霸主或向霸主發起挑戰。這其中,德國和俄羅斯可以看成是傳統的大陸國家,法國則是半大陸半海洋國家,而其他幾乎是海洋國家。然而,在這500年中,決定其命運的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在海上進行的大海戰:雷班托海戰奠定了西班牙的崛起和奧斯曼帝國的沒落;三次英荷戰爭最終結束了荷蘭的海洋商貿壟斷地位;特拉法加海戰使得法國稱霸歐洲的夢想破滅;甲午海戰和對馬海戰使日本成為新列強;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決定歐洲命運和世界命運的也都是在海洋上。正是因為有美國強大的國力和海洋實力,才保障了英國的不敗,從而最終使得德國的兩次挑戰都化為泡影。

可以說,離開航海,歐洲的曆史幾乎無法想象,或者說整個歐洲文明就是建立在不斷的航海探索、海洋爭霸之上的,歐洲文明可以說就是一個海洋文明,這不僅僅包括歐洲,而且,包括整個環地中海地區,甚至遠達俄羅斯、中亞以及非洲,這是一個龐大的海洋文明圈。

那麼,又該如何認識海、海洋、海權與海軍、海戰與海上霸權呢?

對於人類而言,海洋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領域。

早在2000多年前,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就指出:“誰控製了海洋,誰就控製了世界。”

600年前,大航海家鄭和告誡明宣宗說:“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