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雲:
英雄嘯聚覆強秦,誰為封侯誰為民。
戈戟寒沙沉巨鹿,舟船缺月照長津。
是非劫盡山河在,生死緣慳兄弟親。
究竟人間解懸日,江天一醉露華新。
話說上麵這首七律,說的便是秦紀張耳、陳餘兩位名士的故事。殘唐五代之時,楚地有一名姓林的書生,厭倦了人世無常,便絕意仕途,不複出山,偏雅好壯遊,每於秦楚齊趙丘墟之地,慷慨懷古,憶及秦世以來,天下幾經幹戈,生靈荼毒,那些帝王將相,倒是顯赫一時,卻著實苦了那些平民百姓。因此林書生歎道:古今英雄,縱有蓋世之才,竟有幾人為的是天下蒼生呢?一日書生經過一條棲虎山旁的一條河流,名叫坻水。坻水水麵寬闊,書生正要渡河之時,卻意外發現河底淤積著一個兵器,料想這坻水應該是個古戰場。書生文人情懷,便一時興起,扒開泥沙,找尋兵器。正是: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待到泥沙褪盡,一柄色澤光豔、劍鋒淩厲的寶劍呈現在書生的麵前,“好劍!”,書生不禁讚道。仔細端詳,書生發現劍柄上還刻了一行字:
“張陳結義,共抗暴秦,禦龍神劍,以誌同心。”
書生有些疑惑,便問書童:“這坻水有過什麼戰役?”書童答道:“秦末故事,公子怎麼也不知了。當年代王陳餘便是被張耳擊殺於坻水之上。”書生聽罷,不禁沉吟,想這張耳陳餘原本義結金蘭,共伐暴秦,為了天下蒼生,最終竟反目成仇,自相殘殺,釀成這樣一個悲劇。書生想到這裏,感到有些不解,便詳加考證,終於弄清楚其中的來龍去脈,於是書生不覺唏噓不已,慨歎萬分,以為古今未有之奇事,這才吟出這首詩來。原來這一切故事的由起,乃是魏國外黃城的一次守城戰。
當年戰國晚期,六國日削,韓國、趙國分別降秦,魏國也危在旦夕之間。魏國的張耳本是名士,有勇有謀,曾投在信陵君的帳下,無奈魏王昏庸,信陵君失勢以後,便隻讓張耳做一個小小的外黃縣令,真是大材小用。然而張耳不以為然,他在外黃日日招兵買馬,勤加練習,厲兵秣馬,期待著有朝一日抵禦暴秦,為國效力。
一日,張耳正在操練軍隊,探子來報,說秦國王賁率領大軍圍困了魏國大梁,情勢十分危急。張耳聞言,十分震恐,便召集將士討論對策。不一會兒,將士們一一聚集帳下。張耳說道:“剛剛得到消息,秦國大軍逼近大梁,魏國安危懸於一線,諸位將士有何良策?”將士們聞言,俱是震驚不已,麵麵相覷。這時,一名手綽大刀的壯漢說道:“大梁乃我國都城,萬一大梁陷落,後果不堪設想。我們應立即率兵勤王,以解大梁之圍。”張耳道:“陳澤將軍所言甚是。隻是我外黃城兵力本來有限,要是率兵勤王,那城內幾無自守之兵。萬一敵軍來襲,外黃城豈不落入了敵手。”陳澤厲聲說道:“要是不救,那麼我們坐視魏王落入敵手?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我陳澤雖老粗一個,斷不可如此苟且!”張耳道:“陳將軍言重了。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若是大梁失守,那外黃孤城也守不了幾天了。陳將軍,我就撥三千人馬與你,立即回救大梁。”陳澤領命,便去了。從此張耳每日打聽大梁消息不提。
由此過了兩日,黎明時分,忽然城內一片喧囂之聲,張耳趕緊披衣起床,探問究竟,這時士兵來報,秦軍已經兵壓外黃城下。張耳大駭,趕緊登臨城牆,隻見黑壓壓的一片敵軍。若是平常時節,張耳是不會如此害怕的。隻因外黃城守兵隻有五千,而前幾日陳澤便帶走了三千人馬,這樣城內就隻剩兩千人了。看城外敵軍,少則萬人,以兩千之眾,抗數萬之師,顯然很是困難。更兼外黃城並無天險可守,這就難上加難了。正在躊躇之際,隻見敵軍將領騎馬走到陣前。那位將領說:“我是王賁將軍麾下將領向康,現今大梁即將陷落。我秦王英明,蕩平天下之日不遠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我勸你們早日歸順大秦,如此不失封侯之位,如此可好?”張耳義憤填膺,喝道:“若是信陵君在世,豈容你們如此猖狂!你們忘了當年信陵君率五國之師西入秦,敗秦於河外嗎?如今魏王無能,不能抵禦外辱,我們身為臣子,更當精忠報國,豈可屈膝於爾等小人!”向康聞說張耳罵他“小人”,登時勃然大怒,說道:“好個不識抬舉的家夥!大勢所趨,我隻是好言相勸,既然各為其主,你又何苦惡言相譏!”說完便揮舞大刀,率兵大舉衝殺過來。一時間攻城雲梯之械,鋪天蓋地,喊殺聲震天,張耳命將士奮勇抗敵,箭矢如雨,滾石如雷,齊刷刷飛向敵軍,好不壯烈。一直持續到暮色來臨,向康仍未近外黃城半步,反而折了不少兵將,隻好鳴金退兵,約期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