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內部資料《海秘笈》透露,“海派法”有四要訣:
1.選好位:機場、賓館、高速入口等處;2.選準水魚:掛外地車牌者;3.備好具:手機、手銬、執法車等;4.練好技:裝病、扮可憐、快速刹車法、快速拔匙法等。
自然界中,魚若被,不想成為盤中美味,就隻能忍痛扯裂魚吻,拚個魚死鉤斷,也不讓人類陰謀得逞;當今社會,人若被,想證清白隻能忍痛斷指,以最古老的自殘方式,引爆輿論力量,祈求“上天”開眼。
惡政麵前,百姓或如魚蝦——魚水下有知,是幸災樂禍,抑或人死魚悲?
《倉頡拾遺·卷十三·糸部》:,紙虎也,火古切。
組詞:嚇、人、弄。成語:燒儆龍、正龍拍。
《倉頡拾遺》說得很清楚,,就是紙老虎。西漢時代,隨著造紙術的發明和祭祀、巫術的需要,剪紙藝術應運而生。而虎為百獸之王,有錢有勢者以虎皮辟邪鎮惡,普通老百姓,便隻好剪作窗花以避凶納吉了。漢樂府民歌《上山采蘼蕪》,寫的是一棄婦上山采蘼蕪,下山時遇到前夫,棄婦難忘舊情,關懷前夫,問他新人怎麼樣。前夫回答:“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工織縑,故人工剪。將縑來比,新人不如故。”也就是說,新人長的也還湊合,隻是手上功夫無法跟你比。她織縑織得還不錯,但你擅長剪,若拿兩種手藝相比,自然新不如故。
盡管該前夫有舊情複熾、安慰棄婦,甚至以廉價的讚美來換取再度巫山的嫌疑,但從詩中可知,在漢代,能否剪好一隻,便成了衡量一個人妻者是否合格的標準。漢以後,更多地被運用到巫術之中,成語“燒儆龍”,正是來源於東晉年間,吳人燒嚇退惡龍的傳說。唐代詩人杜甫詩中則有“暖水濯我足,剪招我魂”的句子,可見以招魂的巫術,當時甚為流行。
再逼真、再威風,畢竟是假的虎,所以,在民間口語中,由名詞漸漸活用為動詞,成為“嚇人”之意,也引申為用有權有勢的人來抬高、粉飾自己。
《水滸傳》第二十五回寫到,潘金蓮和西門慶在王婆家中做愛做的事,不料武大收到線報,前來捉奸,西門慶急拔垂楊柳,躲到床底下,潘金蓮便諷刺道:“閑常時隻如鳥嘴,賣弄殺好拳棒。急上場時,便沒些用。見個,也嚇得摔了一跤。莫非大官人丈八金槍,也如那三寸丁般,得個樣?”真是最毒婦人心,潘金蓮這“一一席談”,直接導致了兩個男人的非正常死亡。
一個字,能夠激起男人血性的勃起,但如果一個曾經叱吒風雲的男人,在晚輩麵前“認”,則需要莫大的勇氣——中國最後一位真正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宰相李鴻章,在寫給曾國藩的孫女婿吳永的信中說:“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而已,何嚐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當時滿清已病入膏肓,李鴻章有心救國、無力回天,死前還被沙俄使者逼著簽訂賣國條約。他自歎如的無奈、悲涼和曆史責任感,總比打腫臉充胖子地說“一切反動派都是”的後人強。
至於成語故事“正龍拍”,大家都熟得不能再熟,此處毋庸贅言。發生在21世紀中國的這一世界奇觀,為“”字補上一個黑色幽默的釋義。正是:
盛世出國,嘯振國威。一切愚民者,才是紙老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