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白茫茫大地真幹淨 08-06(2 / 2)

1300年後,也喜歡打麻將的李清照遙望這一場史上最大的麻局,感歎萬分,寫下《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雄。至今思項羽,不肯杠東風。”真是令人絕倒。

成語“養為患”中的“”,則指巫術中為人謀財的小鬼,典出《太平廣記·鬼十九》:臨安賭風盛,競相養。城東周員外者,得高人指點,耗資購溺童,置諸甕,封以符,巫為。成,員外賭無不勝。其先,高人曾誡曰:極陰怨,宜多撫慰,切莫過勞,否則恐為害。員外財迷心竅,不納,日以繼夜,以謀財。甕中勞不得息,怨忿日深,未幾,竟破咒而出,反噬員外,攝其魂,乃去。時人聞之,皆曰:縱貪成性,養為患,報應,報應。(臨安周員外為賭贏錢,求高人指點,養出千。高人曾告誡他要適可而止,周過度貪婪,不聽高人言,導致所養之積怨太深,怨氣竟能衝破封咒,咬死周員外,周終是“養為患”。)

民間傳說,自可輕易斥為無稽。不過,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其警世意義,不言而喻。當今反腐日盛,貪官卻視如歸,前赴後繼,踏著“先烈”的血跡腐敗——官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不從製度源頭堵住貪腐漏洞,殺再多貪官也無濟於事,最多讓地獄滿為患而已。

《倉頡拾遺》:,鉗口也,莫音切。

民之口加雙封條,望字生義,為輿論監控之意。

《國語·周語上》之《召公諫厲王弭謗》:“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而湧,亡國有時。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說的是西周末年,周厲王遠賢臣,近小人,實行極權統治,霸占一切國有資源,連湖泊、河流都不準百姓利用以謀生。厲王的暴虐,引起了百姓的憤怒,有不怕死者,便在國都裏公開指責厲王乃無道昏君。厲王暴怒,命負責宣傳的巫師監視反對者,一發現誰敢公開發表不同政見,哪怕他逃出國都,也要“跨省”捕殺。從此,再也沒人敢批評時政了。厲王自以為成功,便對曾規勸過他的召公說:“我動一下小指頭,誹謗就沒有了,你瞧誰還敢再開口,找死!”召公差點被雷倒了,於是便對厲王說出了“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千古名言。

召公的意思,因為後人隻截取最精華的八個字,導致訛傳甚廣。所謂“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並不是要統治者像召公一樣動用國家機器鉗製輿論,恰恰相反,洪水若不能疏通,壅塞日久,水力越積越大,一旦決堤,就會造成毀滅性的災害。同樣道理,不讓人民說話,民怨越積越深,一日民不怕死,民怨爆發,就會跟洪水一樣,將整個國家淹沒。所以,識治水者,懂得該怎麼疏通水道;識治民者,懂得怎麼廣開言路(當然,還是要進行輿論引導的,說一句“厲王萬歲”給五文銅錢,也還是有人願意賺的)。

可惜,厲王這樣的專製君主,對召公的逆耳忠言有何反應,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不及三年,百姓終於“頂唔順”(受不了),武裝抗暴。厲王出逃,召公與另一知名賢臣周公與眾大臣商議後決定,由召公、周公暫代厲王執政,史稱“共和行政”。

專製闖的禍,最終由“共和”來“補鑊”,這是史上的第一次,雖然此“共和”非彼“共和”,但兩千多年前的這段曆史,已證明了“民而湧,亡國有時”這一至理名言——鉗製輿論者,絕沒好下場。

可惜,秦以後的曆代君主,大多故意將“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往相反方向理解了,所以,中國的文字獄風起雲湧,到某些人極力讚美的“康乾盛世”,達到了巔峰。《清代文字獄檔》所載第一案為《謝濟世著書案》,乾隆禦批中,一句話甚為雷人:“朕從不以語言文字罪人,但此事甚有關係,亦不可置之不也。”湖南糧道謝濟世自費出書,重注四書五經,並四處傳播。乾隆認為,這麼做“多係自逞臆見,肆詆程、朱,甚屬狂妄”。最關鍵的是,“我聖祖將朱子升配十哲之列,最為尊崇”。瞧瞧,別說持不同政見,就是持不同文見也不行,更別說詆毀禦用的“十哲”了。也許是為了擺“皇恩浩蕩”的pose,謝濟世最後躲過一劫。但乾隆這位“從不以語言文字罪人”的“偉大皇帝”,執政60年間,搞了130多起文字獄,血雨腥風,死人無數,直殺得全國山河一片紅。最終,“民而湧”,滿清亡國,真假共和紛紛登場。

這曆史,真真是讀不得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