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雖已查清,但蘇軾已心灰意冷。誰人不知這是政治陷害?他不想繼續深陷汴京這個政治漩渦,便自請外任,來到杭州城,任通判一職。

3

江南秋雨成災,知州陳襄與通判蘇軾等人在田間走訪。道路泥濘不堪,農民在雨中搶收莊稼,無論老少,都在田中奔忙。

“子瞻,你文中說變法‘慎重則必成,輕發則多敗’,的確如此!我在杭州私訪農民,看見青苗法給這風流之地造成的巨大危害,實在觸目驚心!”杭州知州陳襄比蘇軾年長二十歲,覺得蘇軾才華橫溢,對他格外器重。外加陳襄對新法也頗多微詞,曾多次上書彈劾王安石,他知道蘇軾因與新黨不和自請外任,便與蘇軾更為親近。

蘇軾黯然。他想到在杭州田間見到的農民,一年到頭辛苦耕作,卻生活困苦。如今官府繳稅隻要錢,不要米,稻米賣不出好價錢,百姓隻有賣牛交稅。

“百姓有米,而官府不要米,百姓無錢,官府卻要錢。穀賤傷農,新法造成的錢荒,汴京城的大人們是不會知曉的!”蘇軾憤憤地說。

竹籬茅屋、清溪流水,雖然秋色已入山村,卻依舊處處苕豔。此刻的蘇軾全然看不見這江南的好風景,他隻記得蒙蒙細雨中上山挖筍的那位七十老翁。老翁的手足浮腫,他上前細問,老翁竟已三個月沒吃過鹽了。

江南秋日的幾場急雨,讓農民的收成大跌。陳襄派蘇軾去四處賑災,待事情了結,已是次年初春。蘇軾一回到杭州城,便聽說不斷有百姓來官府求助,仔細打探,才知道杭州城的井口堵塞,百姓如今屢屢為飲用水發愁。

杭州城臨近長江入海處,水中常常帶著海水的鹹苦氣味。唐代李泌任杭州刺史時曾經派人開掘六井,將西湖淡水引入全城,百姓才得以喝上淡水。幾百年後,六井已被淤泥堵塞,飲用水又成了困擾全城的難題。

陳襄有意整治六井,請來精通水利的仲文、子珪等僧人主持疏浚之事。蘇軾全力協助陳襄,一起謀劃此事,規劃挖溝壑、掏淤泥、修井壁。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年久失修的六井重新暢通,甘甜的西湖水流入相國井等六井,再向南流入漕河。淡水所經之處沿路設置四個水閘,特意砌牆上鎖來保護居民的飲用水安全。

4

去上天竺寺的山路崎嶇,雨後滿山沙泥。暮春時節,草木葳蕤,連寺壁上都攀滿青青藤蔓。高僧辯才隱居於此,在獅峰山麓開山種茶。清明前後摘下新茶,烹山泉水點茶,香氣四溢。

蘇軾最喜歡在這時節來山間隱居。與辯才對坐,談禪論道,焚一炷香,點一壺茶,遠處傳來的鍾磬聲恍若相隔幾重山,讓人生出不知今夕何夕之感。

有一次,辯才法師站在山門外迎接蘇軾,隨後兩人在禪林中閑庭信步,蘇軾情緒有些低落地說:“法師,蘇某有一事相求。犬子蘇迨,不知道患有什麼疾病,現在四歲了還不能行走。我想讓他來上天竺剃落,希望他一生平安順遂。”

案情雖已查清,但蘇軾已心灰意冷。誰人不知這是政治陷害?他不想繼續深陷汴京這個政治漩渦,便自請外任,來到杭州城,任通判一職。

3

江南秋雨成災,知州陳襄與通判蘇軾等人在田間走訪。道路泥濘不堪,農民在雨中搶收莊稼,無論老少,都在田中奔忙。

“子瞻,你文中說變法‘慎重則必成,輕發則多敗’,的確如此!我在杭州私訪農民,看見青苗法給這風流之地造成的巨大危害,實在觸目驚心!”杭州知州陳襄比蘇軾年長二十歲,覺得蘇軾才華橫溢,對他格外器重。外加陳襄對新法也頗多微詞,曾多次上書彈劾王安石,他知道蘇軾因與新黨不和自請外任,便與蘇軾更為親近。

蘇軾黯然。他想到在杭州田間見到的農民,一年到頭辛苦耕作,卻生活困苦。如今官府繳稅隻要錢,不要米,稻米賣不出好價錢,百姓隻有賣牛交稅。

“百姓有米,而官府不要米,百姓無錢,官府卻要錢。穀賤傷農,新法造成的錢荒,汴京城的大人們是不會知曉的!”蘇軾憤憤地說。

竹籬茅屋、清溪流水,雖然秋色已入山村,卻依舊處處苕豔。此刻的蘇軾全然看不見這江南的好風景,他隻記得蒙蒙細雨中上山挖筍的那位七十老翁。老翁的手足浮腫,他上前細問,老翁竟已三個月沒吃過鹽了。

江南秋日的幾場急雨,讓農民的收成大跌。陳襄派蘇軾去四處賑災,待事情了結,已是次年初春。蘇軾一回到杭州城,便聽說不斷有百姓來官府求助,仔細打探,才知道杭州城的井口堵塞,百姓如今屢屢為飲用水發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