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防治原則與治法(1 / 2)

(二)防止病邪的侵襲

病邪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故未病先防除了增強體質,提高正氣的抗邪能力外,還要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應講究衛生,防止環境、水源和食物汙染,對六淫、疫癘等應避其毒氣。至於外傷和蟲、獸傷,則要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留心防範。

三、醫案

內傷飲食不藥而愈案

【原文】一小兒五歲,食粽後咬牙欲吐,頃間腹脹昏聵,鼻青黃赤。此脾土傷而食厥也,令用雞翎探吐,出酸物頓醒,節其飲食,勿藥而愈。(《保嬰撮要》)

【譯文】明代醫家薛己在臨床遇到一名兒童患者,吃粽子後腹部脹滿、牙關緊閉,昏迷。用雞毛探患兒口中,開始吐出酸臭宿食後人也清醒了。薛己說,不需要服藥治療,以後注意節製飲食就能預防再次發病。

【醫理】小兒髒腑嬌嫩,形體未充,稍有不慎,即會發病。粽子以糯米為原料,食之不易消化,五歲小兒“飲食自倍,脾胃乃傷”,脾胃升清降濁功能受損。脾不升清則昏聵;胃失降濁則欲吐、腹脹;中焦樞機不利,肝木克脾土,且有肝火上炎之象,故鼻青黃赤;火灼筋脈則咬牙。薛氏診為“脾土傷而食厥”,用探吐法吐出酸臭宿食,胃氣漸複,九竅通利,腦竅得開,故能頓醒。薛氏囑咐患兒“節其飲食”,才是治本之法。

第二節 既病防變

一、概念

所謂既病防變是指在疾病發生以後,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

二、方法

1.早期診斷

“病之始生淺,則易治;久而深入,則難治”(《醫學源流論·防微論》)。疾病初期,病情輕淺,正氣未衰,所以比較容易治療。倘若不及時治療,病邪就會由表入裏,病情加重,正氣受到嚴重耗損,以至病情危重。因此,既病之後就要爭取時間及早診治,防止疾病由小到大、由輕到重、由局部到整體,防微杜漸,這是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則。所謂“見微知著,彌患於未萌,是為上工”(《醫學心悟》)。如頭目眩暈,拇指和次指麻木,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動為中風預兆,必須重視防治,以免釀成大患。

2.防止傳變

傳變,亦稱傳化,是指髒腑組織病變的轉移變化。“善醫者,知病勢之盛而必傳也,預為之防,無使結聚,無使泛濫,無使並合,此上工治未病之說也”(《醫學源流論·表裏上下論》)。

中醫學關於疾病傳變的理論是研究疾病發展的機轉、趨向和轉歸的一種理論,不僅關係到臨床治療,而且對於早期治療、控製疾病的進展、判斷疾病的預後,均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在疾病防治工作中,隻有掌握疾病發生發展規律及其傳變途徑,做到早期診斷、有效地治療,才能防止疾病的傳變。具體的傳變規律,如外感熱病的六經傳變、衛氣營血傳變、三焦傳變、內傷雜病的五行生克製化規律傳變,以及經絡傳變、表裏傳變等。人們認識和掌握疾病的傳變途徑及其規律,就能及時而適當地采取防治措施,從而製止疾病的發展或惡化。如傷寒,是一類以感受風寒之邪為主的外感熱病。其邪始自皮毛肌腠而入,其“循經傳”的一般規律是由太陽而陽明,而少陽,而太陰,而少陰,而厥陰。此外,尚有“越經傳”“表裏傳”“隨經入腑”等傳變形式。雖形式不一,但多始於太陽,因誤治而造成傳變者亦以太陽病階段為最多。因而,傷寒的早治必須把握住太陽病這一關鍵。“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是太陽病的臨床基本特征,太陽表證每以發散外邪為主要治法。太陽病階段正確而有效的治療,是截斷傷寒病勢發展的最好措施。

(二)防止病邪的侵襲

病邪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條件,故未病先防除了增強體質,提高正氣的抗邪能力外,還要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應講究衛生,防止環境、水源和食物汙染,對六淫、疫癘等應避其毒氣。至於外傷和蟲、獸傷,則要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留心防範。

三、醫案

內傷飲食不藥而愈案

【原文】一小兒五歲,食粽後咬牙欲吐,頃間腹脹昏聵,鼻青黃赤。此脾土傷而食厥也,令用雞翎探吐,出酸物頓醒,節其飲食,勿藥而愈。(《保嬰撮要》)

【譯文】明代醫家薛己在臨床遇到一名兒童患者,吃粽子後腹部脹滿、牙關緊閉,昏迷。用雞毛探患兒口中,開始吐出酸臭宿食後人也清醒了。薛己說,不需要服藥治療,以後注意節製飲食就能預防再次發病。

【醫理】小兒髒腑嬌嫩,形體未充,稍有不慎,即會發病。粽子以糯米為原料,食之不易消化,五歲小兒“飲食自倍,脾胃乃傷”,脾胃升清降濁功能受損。脾不升清則昏聵;胃失降濁則欲吐、腹脹;中焦樞機不利,肝木克脾土,且有肝火上炎之象,故鼻青黃赤;火灼筋脈則咬牙。薛氏診為“脾土傷而食厥”,用探吐法吐出酸臭宿食,胃氣漸複,九竅通利,腦竅得開,故能頓醒。薛氏囑咐患兒“節其飲食”,才是治本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