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6月(2)(1 / 3)

隨著不斷地汲取俗世的奢華享樂,人們內在的神性會遭受荼毒,從而下潛到靈魂和感官意識(屬於終會腐朽的肉體)的更深處;此時,若有那足以顛倒黑白的口才,也會使人們相信肉體的享樂才是生活的正道。

世間易損毀的事物不可能永遠存在;

真正的永恒之物是不會消失的。

06月16日

人無法讓肉體永生。

自然界處於不斷的變化中,五花八門的生靈的生命亦短暫,都將死去。隻有萬物通用的自然法則不變。自然界的萬物林林總總,不同的生物天差地別。但自然法則隻有一條,它的特點就在於和諧統一。征服內在的感官欲望和自私的念頭,本身也是對自然本性的征服,在這個過程裏,人們突破了自我和幻象編織的蝶蛹,化蝶而出,乘風飛進無私的榮光下,進入真理的國度,在那裏,將沒有終會速朽的脆弱之物。

人們應多多練習自我否定,戰勝自己的原始欲望,絕不能屈從於奢華的享樂;要多多實踐美德之行,讓自己的心靈日益高尚起來,直到徹底擁有神性。

隻有在尋求神性的精神狀態時,人們才能進入不朽之地。

06月17日

忘記小我,博愛眾人,

這才是誠心服務世人的唯一方式。

那些不斷與自己的私心作鬥爭,願以博愛之心替代個人私欲的人,都可以被看作是聖賢之輩;這無關他是居於茅屋,還是名利兩全,也無關他在向人宣教,還是獨善其身。

對於立誌追求高尚之境的凡人來說,像阿西西的聖方濟各、征服者聖安東尼這類聖徒,是光榮的、振奮人心的榜樣;而對聖徒們來說,聖人也是他們類似的榜樣,因為聖人們有著莊嚴肅穆的坐姿,能夠征服罪惡和悲傷,不受懊悔和遺憾折磨,不被誘惑和邪念近身;但即使是聖人,他們也會被更聖潔崇高的境界吸引,被救世主無私行為裏展露出的學識涵養吸引,被沉浸在人類心靈的苦痛悲傷中時依然保持著強大的神性精神所吸引。

隻有無私的行為才能經久不滅。

06月18日

即使背負著卑微的職責,但若能在履行過程中,

不存私心、甘於犧牲自己的快樂,

那這份職責依然算是真正的服務、意義雋永的工作。

世人都有機會習得一門偉大、神聖的課程——關於絕對無私的課程。各個時代的聖徒、聖人以及救世主,都自願學習這項課程;他們成功習得,並以此為處世之道。世間的一切經典,都旨在教導人們這個道理,多數老師也在反複重申這一課題。讓人不禁要嘲笑,一個陷入種種私欲的世界,該是多麼淺薄啊。

尋求正義,即是尋求真理和平靜的道路。那些已走上這條道路的探索者們會很快發現,不朽是獨立於生死之外的存在,而且在實現與宇宙和諧共生的神聖之道的過程中,即使最微小的努力都會有所回報。隻要還有一顆心靈仍未重拾帶來極樂的神性,這個世界的任務就還沒結束。

獲得純潔心靈是信仰的最終目標,也是進入神聖之境的第一步。

06月19日

外麵的世界充滿無盡的騷亂、變化和動蕩,

但萬事萬物在本質上卻是平靜的;

在這深沉的平靜裏,蘊含著永恒的深意。

最暴虐的風暴也無法抵達大洋的最深處,同樣,罪惡和悲傷也無法駐紮在心靈寂靜、神聖的最深處。人們應達到並持久保持內心的平靜。

外麵的世界裏充滿了各種衝突,但和諧的主題依然流淌在宇宙的核心處,並且堅不可摧。人們總是盲目地去尋求這種純粹的和諧狀態,期望達到並持久保持內心的平靜。請暫且擱下這些永恒之物、感官的享樂、智慧的辯論、外界的刺激和喧囂,將你自己沉入到心靈最深的地方;在那裏,私欲不會再入侵神聖的領地,你將獲得聖潔的冷靜心境,獲得至高的幸福;你的真理之眼將會開啟,你會看到萬物的本來麵貌。

要有孩童般天真、純潔的初心。

06月20日

仇恨會割裂人群,積蓄煩憂,

將世界帶入殘暴戰爭的深淵。

當世界不再和平時,人們張口疾呼:“要和平!要和平!”但此時,周遭隻會充斥著衝突和焦慮。然而,人若不解無私的智慧,對他來說,哪裏都不會有真正長久的平靜。

有些平靜是來自人群間的舒適感、短暫的滿足或世俗的成功,但它們在本質上都不會長久,一旦碰上激憤的俗事,人們馬上就會受影響。隻有天堂般的平靜才會恒久永存,它能經受住一切俗事的考驗,而隻有一顆無私的心靈,才能明了這種平靜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