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學會變通,路才寬廣(6)(2 / 3)

但記者在見到這位女工時,卻發現她臉上的笑容就像她的房間一樣明朗:漂亮的門簾是自己用紙做的,灶間的調味品盡管隻有油、鹽兩種,但油瓶和鹽罐卻擦得幹幹淨淨。記者進門時,女工遞給她的拖鞋,鞋底竟是用舊解放鞋的鞋底做的,再用舊毛線織出帶有美麗圖案的鞋幫,穿著好看又暖和。

女工說,家裏的冰箱、洗衣機都是鄰居淘汰下來送給她的,用得蠻好;孩子很懂事,做完功課還幫她幹活……

貧困會導致生活上的簡樸,但這隻是一種物質狀態;簡樸卻不粗糙,這位女工在精神上其實是富足的。

有這樣一個從黃土高原走出來的青年,他從小生活在窯洞裏,家鄉非常僻遠,而他現在正在讀研究生。清貧的生活仿佛對他沒有什麼影響,他把自己的一切安排得妥妥當當,每天的日子都過得有滋有味,

和他同一寢室的同學是富裕家庭裏的“寶貝”,他的父母生了5個孩子,隻有他一個男孩。他來上大學,他的母親一下子給他買了10套衣服,可是,沒有一件給他穿出點兒模樣來。他總是隨隨便便地一扔,想穿了就皺皺巴巴地套上,頭發總是在早晨起來變得“張牙舞爪”,怎麼梳都梳不順。他最習慣說的一句話是:一切都亂了套。

富裕的同學怎麼也弄不明白,對床的室友為何能如此從容和快樂。

一個散淡的黃昏,來自窯洞裏的青年給同學講了他母親的故事。透過他的講述,大家看到了一個在困窘環境中生活著的瘦削美麗的母親。那位母親經常說的話是:“生活可以簡陋,但卻不可以粗糙。”

她給孩子做白襯衫白邊兒鞋,讓穿著粗布衣服的孩子們在艱辛中明白什麼是整潔與有序。母親的言行讓她的孩子們知道,粗劣的土地上一樣可以長出美麗的花。而她的孩子們,也一個個走出窯洞,成為了有出息的人。

那個窯洞裏走出的青年,就這樣在大家讚歎的眼神中讀完了研究生,攜著愛他的姑娘,到北京工作去了。在他有了家庭後,他和他的母親一樣,把日子過得精致而又美麗。

生活是為了享受生命,幸福、快樂與富有、貧窮等物質條件並沒有必然聯係。

解放前,上海有一位富家小姐,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不曾想,解放後她竟淪落到一貧如洗的地步。但是她還要喝下午茶,吃蛋糕,昔日的電烤爐是不敢奢望了。

怎麼辦?她自己動手,用僅有的一隻鋁鍋,在煤爐上蒸蒸烤烤,竟也烘烤出西式蛋糕。就這樣,悠悠幾十年,她雷打不動地喝著下午茶,吃著自製蛋糕,渾然忘記身處逆境,悄悄地享受著午後的幸福茶。

她的一位出身世家的好友和她一樣能幹。有一次,她去好友家,好友告訴她,沒有吐司爐,也可以吃上吐司,說著說著,就表演了一門絕技:把麵包切片,在蜂窩煤爐上架上條條鐵絲,再把麵包片放在上麵,輕輕地兩麵烘烤,不一會兒,便做出一片片香噴噴的麵包吐司。

她們懂得用鋁鍋蒸烤出西式蛋糕,用煤爐烘焙出香噴噴的吐司,這樣的韌性和耐力,還有什麼撐不住的苦難?果然,曆盡滄桑之後,這位昔日的富家小姐生活依然過得有滋有味。

什麼是堅韌?就是身處逆境中時所保持的那份平靜、從容以及坦然的胸懷。

堅韌能活出生命的精彩,隻要你願意。人的精神不垮,就一定可以享受到平凡人生的幸福。幸福在於自己去創造!

生活因不足而精彩

生活不可能完美無缺,正因為有了殘缺,我們才有夢,有希望。

謝爾·西爾弗斯坦在《丟失的那塊兒》裏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圓環被切掉了一塊,圓環想使自己重新完整起來,於是就到處去尋找丟失的那塊兒。可是由於它不完整,因此滾得很慢,它欣賞路邊的花兒,它與蟲兒聊天,它享受陽光。它發現了許多不同的小塊兒,可沒有一塊適合它。於是它繼續尋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