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當傷痛成長為笑容(1)(1 / 2)

生命是一場苦樂參半的旅行

缺憾是靈魂的出口

人生若是順順利利,就乏善可陳、味如嚼蠟,隻有經曆挫折,生命才會成長。

人生在世,誰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夠順順利利、平平安安,沒有人會希望自己一輩子都在坎坷中度過。但是,事情往往不是我們預想的那樣完美,就如同有白天就會有黑夜,有陽光就會有陰影一樣,人生充滿無奈和遺憾。沒有遺憾的人生,也不是真正的人生。

當我們麵對人生的坎坷時,我們沒有必要去抱怨上天對我們的不公,或許有一天,你會為遭遇的挫折而感激:因為人的心智和潛力隻有在挫折中才能快速成長,過於順遂的人生往往是墮落的根源。

著名主持人葉樹姍就是很好的例子。三十五歲以前,她拿過三個金鍾獎,事業和生活都是一帆風順,但讓她真正成長的卻是三十五歲那年。因丈夫的官司拖累,她才真正體會到了世事的無常。在以前碰到不順時,她都會認為是倒黴,經曆過人生的不幸後,她才深刻了解,這是人生的必然。她後來曾對媒體有感而發地說:人生若是順順利利,就乏善可陳、味如嚼蠟,隻有經曆挫折,生命才會成長。後來,當她再次遇到挫折和逆境時,都會用平和與感恩的心去積極麵對。

從葉樹姍的事例中我們能夠得知:逆境並不可怕,它教會我們成長。所以在遇到困難和受到挫折時,我們不要抱怨,再苦的時候也要笑一笑,因為痛苦過後說不定就會有一個屬於你的豔陽天。

大文學家韓愈及歐陽修都曾提出“文窮而後工”的文學理念,意思是說,人在窮困之時,反而能寫出非常好的文章來。因為在困頓中所激發的潛力是非常驚人的,在不如意的環境中,更容易激發人有一番作為。

我們以俄國著名作家杜思妥耶夫斯基為例,他常年疾病纏身,對他個人來說,他遭遇了人生的大不幸。但正是在不幸中,他寫出了《罪與罰》這樣的世界名著。正是疾病纏身的困厄,造就出了一個世界級的作家。

豐盛的人生是完美的,而這種完美卻是一種缺陷。人生,因為失落或者厄運而變得更有意義,也更值得思考。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人生的不圓滿恰恰是靈魂的出口,讓生命迸發出令人深思的光芒。

苦樂相斥,卻也相融

苦難本身是不幸,但“苦”若經過我們的努力,也會與“樂”相親相融。

苦與樂,反向而行。然而,它們卻密不可分。沒有苦,也就無所謂樂了。沒有樂,苦也會無所遁形。

狹義來說,“樂”指的是一個人身心都感到舒適,“苦”則指的是一個人身心都遭受逼迫和煩惱的侵襲。但不管怎麼說,人們給“苦”和“樂”所定的界線,都是人為定製的,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對饑餓者而言,一個饅頭都是美食,它是“樂”,而對飽腹者而言,山珍海味都難以下咽,則是“苦”。由此可見,環境和人自身的狀態決定著“苦”與“樂”的界線。

有這麼一個故事:有個小姑娘,在她小的時候怎麼都學不會拚寫,老師們都認為她是一個弱智兒童,同學們背地裏叫她“白癡姑娘”。由於受到周圍人的歧視,這個小姑娘的性格變得陰鬱而多變,後來她因故意傷害同學而被送進了教養院。在教養院的三年時間裏,這個小姑娘勤奮學習,連勞動的時候,還在背單詞。當她從教養院出來的時候,她已經順利地完成了高中的學業,並獲得了很多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