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上海,從小失去父母,是舅父把我養大的”(1 / 2)

廖家家境貧苦,拮據度日。盡管如此,廖文光夫婦依然盡其所有撫養陳雲姐弟。他們原來經營裁縫鋪,後來因為生意清淡,改開小夜酒店,主要是晚上賣點心和小菜,供做生意和聽評彈的人宵夜。陳雲乖巧懂事,自幼就在店裏幫工,做些劈柴、洗菜、淘米之類的雜活。

幼年孤苦的經曆,養成了陳雲內向、沉靜、早熟的性格,但他還是一位聰穎少年,是讀書的好材料。1913年,舅父母把他送進上塘街的私塾接受啟蒙教育。一年後,陳雲進入練塘鎮貽善小學讀三年級。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每門功課都很優秀。

陳雲有出息,是舅父母在貧苦中的一絲欣慰。然而,陳雲快樂的學習時光未能持續很久。

建成於2000年的上海陳雲紀念館也坐落於市河邊,館長徐建平介紹了當年的情況:

當時,因為陳雲的舅舅沒有孩子,所以他就把希望寄托在陳雲身上了,花了家裏的一些積蓄給陳雲去念書,讀了一年私塾,後來又讀了兩年小學。但當舅舅自己有了一個兒子後,就沒有更多的錢去供陳雲繼續讀書,所以陳雲隻有回到家裏麵幫著帶他的表弟,要抱小孩,還要做家務,沒辦法再繼續上學,他很渴望上學。

後來在一位親戚的資助下,陳雲進入青浦縣立乙種商業學校讀書,但一個月後,因為沒錢再次輟學。然而,短短一個月,異常刻苦的陳雲基本掌握了珠算,還初步學會了寫賬,這成為他受益終身的技能。

對於舅父母的養育之恩,陳雲始終懷著深深的感激之情,並盡可能去報答。到上海工作後,陳雲拿到第一份薪金,就帶舅父母到杭州去玩了一次。他克勤克儉,把幾乎全部工資寄給家裏。對於這個脆弱的家庭來說,似乎最困難的時光已經過去,隨著陳雲的成長,作為長子的他必將承擔起照顧家庭的重任,舅父母也深深地信任著陳雲。

但是,當陳雲投身革命後,這一最初的願望變得遙不可及。

1927年,白色恐怖籠罩上海,陳雲被迫離職,回到家鄉領導農民運動。舅父很為他擔心,一再勸他:“生意沒了可以再找一個,找到了生意後給你成一個家吧。”聽了舅父這一番話,陳雲心中如針刺一般。輾轉反側多日,最終還是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家鄉,繼續革命的征程。

陳雲曾說,盡管他時刻未忘報答舅父母,但確實沒有盡到長子的責任。離開家鄉後,為了避免連累家人,他6年沒有與家裏通信,甚至1937年舅父過世時,陳雲也不在身邊。這些往事,每每觸痛陳雲的心弦。

徐建平說:“他的舅舅1939年去世,當時陳雲在延安,他知道他舅舅去世的消息後也很悲痛。他說我是舅舅、舅媽帶大的,所以他就托了當時在國統區的周恩來把在新疆時候省下來的兩百塊錢津貼寄到了上海,給他的舅舅來做喪葬費。”

廖家家境貧苦,拮據度日。盡管如此,廖文光夫婦依然盡其所有撫養陳雲姐弟。他們原來經營裁縫鋪,後來因為生意清淡,改開小夜酒店,主要是晚上賣點心和小菜,供做生意和聽評彈的人宵夜。陳雲乖巧懂事,自幼就在店裏幫工,做些劈柴、洗菜、淘米之類的雜活。

幼年孤苦的經曆,養成了陳雲內向、沉靜、早熟的性格,但他還是一位聰穎少年,是讀書的好材料。1913年,舅父母把他送進上塘街的私塾接受啟蒙教育。一年後,陳雲進入練塘鎮貽善小學讀三年級。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每門功課都很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