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篇教學論文的成文過程可知,當我們因日常教學活動中某一教學細節的觸動而激發出寫作靈感後,首先需要做的便是整理思路,以眼前的這個“點”為原點,朝向“是什麼”“怎麼樣”“為什麼”等不同路徑作縱深思考。理清了寫作思路,也就等於搭起了教學論文的寫作框架。接下來需要做的才是尋找證據材料,並作相關的分析論證。對於一線教師而言,應盡可能多地選擇典型的教學案例作論據,盡可能少地選擇西方教學理論作論據。畢竟,教學寫作需要揚長避短。而且,典型的教學案例也更容易引起同為一線教師的讀者的情感共鳴。
二、用常識考量,發現問題
驗證一種教學理念或教學行為正確與否的諸多方法中,最簡便的辦法是用常識來考量。常識是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存在根基。所有的教學內容均屬於該學科知識體係中的常識性知識,大多數教學方法亦屬於由古及今、世代沿襲的常識性技能。
寫作教學論文時,以教學常識為觀察點而探究教學中的若幹問題,有利於撥開各種遮蔽,發現本真意義。
數年前,我在閱讀某期刊的一組同課異構的稿件時,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三位名師教的是同一年級的同一篇課文,但目標定位、重難點設計和教學流程卻極少相同之處。三位名師各自依照個性化理解,從文本中精選出一個極為精巧的教學抓手,以此帶動起整節課的活動。
不以聯係的眼光看待這三節課,則每節課都可圈可點。將三節課放在一起,便發現其違反了最基本的教學常識:既然是同一年級同一單元的同一篇課文,則該課文承載的教學任務便應該相同,怎麼會教學目標和重難點都不一樣呢?
這樣思考時,我便發現了問題。這三位名師在教學該篇課文時顯然都沒有關注到課文的課程屬性,未將這篇課文放到“教材”這個特殊載體中進行教學價值定位,而是把課文看成了獨立於教材之外的一篇文學作品。於是,我以這三節課為樣本,以日常教學中諸多“同課異構”活動為參照,撰寫了題為“‘同課異構’還是‘同文異構’”的教學論文,發表在核心期刊《語文建設》上。在這篇論文中,我以常識性的課程知識為依托,詳細分析了“課”與“文”的差異,解剖了這組“同課異構”課案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闡述了理性的“同課異構”活動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基本方法與基本流程。該篇論文後來被多位教學研究者轉述,對廓清“同課異構”的迷霧發揮了較大的作用。
以常識為觀察點思考教學問題時,很多看起來精彩的課堂設計與課堂活動便顯露出了非理性的真實麵目。比如,語文學科用影視片段觀賞替代了立足於文字的細讀涵泳,思想品德學科用各說各話的熱鬧辯論替代了嚴謹的哲學思維訓練,英語學科用極少數學生的生動演出替代了全體學生的精思妙悟,數學學科用典型例題的小組合作探究替代了教師的高屋建瓴的講授……這些教學手段往往會用外顯的熱鬧遮蔽思維訓練的蒼白,精彩的背後其實是學習的低效。
由此篇教學論文的成文過程可知,當我們因日常教學活動中某一教學細節的觸動而激發出寫作靈感後,首先需要做的便是整理思路,以眼前的這個“點”為原點,朝向“是什麼”“怎麼樣”“為什麼”等不同路徑作縱深思考。理清了寫作思路,也就等於搭起了教學論文的寫作框架。接下來需要做的才是尋找證據材料,並作相關的分析論證。對於一線教師而言,應盡可能多地選擇典型的教學案例作論據,盡可能少地選擇西方教學理論作論據。畢竟,教學寫作需要揚長避短。而且,典型的教學案例也更容易引起同為一線教師的讀者的情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