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將相治國起義首領(四)(1 / 3)

武懿宗

武懿宗,並州文水人。武懿宗祖父武士逸是女皇武則天的伯父,其父武元忠,高宗時官至倉部郎中。

武懿宗性情殘暴,善於誣陷別人;加之其身材短小,腰背彎曲,相貌醜陋,為時人所不齒。但他卻靠其姑母武則天的提拔,卻步步升官進爵,尊榮無比。天授元年(690年)九月,武則天稱帝,改唐為周,武懿宗被封為河內三王,之後累遷濟州長史、左金吾大將軍。

神功元年(697年)四月,唐朝以河內王武懿宗為神兵道行軍大總管。五月,又以婁師德為靖邊道副大總管,率兵20萬討伐契丹。六月,武懿宗率軍剛至趙州,聽說契丹數千騎兵將至冀州,就心驚膽戰.遂倉促退兵至相州,軍需物資損失慘重。契丹亂平後,武懿宗、婁師德與魏州刺史狄仁傑等,奉詔分道安撫河北。“百姓有脅從賊眾後得歸來者,懿宗以為同反,總殺之,仍生刳其膽,後行刑,血流盈前,言笑自若。”河北百姓把他與在冀州濫殺士女的契丹先鋒何阿小並稱“兩何”,說:“唯此兩何,殺人最多”。七日,武懿宗竟向皇帝上奏,要求把從賊的河北百姓“盡族誅之”。他不僅要殺害被契丹脅迫而又回來的百姓,而且要殺盡他們全家老小,真是狠毒至極。武則天雖然沒有再追查和懲處被脅從的百姓及家屬,但也沒懲處濫殺無辜的武懿宗,並繼續重用。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命他統領京都所有的屯兵。

武懿宗奉命主辦過許多案件,也充分表現了他的陰險和凶殘。神功元年(697年)正月,有人密告冀州刺史劉思禮與洛州錄事參軍綦連耀謀反,武則天命武懿宗去查辦。武懿宗過去曾答應劉思禮隻要他“廣引朝士”就免其死罪。凡平時得罪過武懿宗的人,武懿宗都讓劉思禮檢舉揭發。結果,劉思禮檢舉宰相李元素、孫元亨、天官(吏部)侍郎石抱忠、劉奇等凡36家,皆海內名士,都被嚴刑逼供,屈打成招。李元素等“皆族誅之,親黨連坐流竄者千餘人。”李元素等被殺之後,武懿宗又以謀反罪殺死劉思禮。神龍元年(705年)五月,中宗雖然繼續重用武三思等武氏子弟,但為了緩和廣大朝臣的反武情緒,下詔降諸武封爵。武懿宗降為耿國公,後累轉為懷州刺史,死於懷州。

武攸緒

武攸緒(655年~723年),並州文水(今屬山西)人,武則天從父武士讓之孫。

武攸緒,“少有誌行,恬淡寡欲。”《新唐書》載:他“少變姓名,賣卜長安,得錢輒委去。”武攸緒成年後放棄官爵,長期隱居的作法,是他青少年時期思想、行為的合乎情理的發展。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病死,武則天以太後身份臨朝稱製,掌握了唐朝大權。武攸緒被任命為太子通事舍人。天授元年(690年)九月.武則天稱帝,改唐為周,武攸緒被封為安平王,並曆任殿中監、揚州大都督府長史、鴻臚少卿、千牛衛將軍等職。

武懿宗

武懿宗,並州文水人。武懿宗祖父武士逸是女皇武則天的伯父,其父武元忠,高宗時官至倉部郎中。

武懿宗性情殘暴,善於誣陷別人;加之其身材短小,腰背彎曲,相貌醜陋,為時人所不齒。但他卻靠其姑母武則天的提拔,卻步步升官進爵,尊榮無比。天授元年(690年)九月,武則天稱帝,改唐為周,武懿宗被封為河內三王,之後累遷濟州長史、左金吾大將軍。

神功元年(697年)四月,唐朝以河內王武懿宗為神兵道行軍大總管。五月,又以婁師德為靖邊道副大總管,率兵20萬討伐契丹。六月,武懿宗率軍剛至趙州,聽說契丹數千騎兵將至冀州,就心驚膽戰.遂倉促退兵至相州,軍需物資損失慘重。契丹亂平後,武懿宗、婁師德與魏州刺史狄仁傑等,奉詔分道安撫河北。“百姓有脅從賊眾後得歸來者,懿宗以為同反,總殺之,仍生刳其膽,後行刑,血流盈前,言笑自若。”河北百姓把他與在冀州濫殺士女的契丹先鋒何阿小並稱“兩何”,說:“唯此兩何,殺人最多”。七日,武懿宗竟向皇帝上奏,要求把從賊的河北百姓“盡族誅之”。他不僅要殺害被契丹脅迫而又回來的百姓,而且要殺盡他們全家老小,真是狠毒至極。武則天雖然沒有再追查和懲處被脅從的百姓及家屬,但也沒懲處濫殺無辜的武懿宗,並繼續重用。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命他統領京都所有的屯兵。

武懿宗奉命主辦過許多案件,也充分表現了他的陰險和凶殘。神功元年(697年)正月,有人密告冀州刺史劉思禮與洛州錄事參軍綦連耀謀反,武則天命武懿宗去查辦。武懿宗過去曾答應劉思禮隻要他“廣引朝士”就免其死罪。凡平時得罪過武懿宗的人,武懿宗都讓劉思禮檢舉揭發。結果,劉思禮檢舉宰相李元素、孫元亨、天官(吏部)侍郎石抱忠、劉奇等凡36家,皆海內名士,都被嚴刑逼供,屈打成招。李元素等“皆族誅之,親黨連坐流竄者千餘人。”李元素等被殺之後,武懿宗又以謀反罪殺死劉思禮。神龍元年(705年)五月,中宗雖然繼續重用武三思等武氏子弟,但為了緩和廣大朝臣的反武情緒,下詔降諸武封爵。武懿宗降為耿國公,後累轉為懷州刺史,死於懷州。

武攸緒

武攸緒(655年~723年),並州文水(今屬山西)人,武則天從父武士讓之孫。

武攸緒,“少有誌行,恬淡寡欲。”《新唐書》載:他“少變姓名,賣卜長安,得錢輒委去。”武攸緒成年後放棄官爵,長期隱居的作法,是他青少年時期思想、行為的合乎情理的發展。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病死,武則天以太後身份臨朝稱製,掌握了唐朝大權。武攸緒被任命為太子通事舍人。天授元年(690年)九月.武則天稱帝,改唐為周,武攸緒被封為安平王,並曆任殿中監、揚州大都督府長史、鴻臚少卿、千牛衛將軍等職。

武承嗣、武三思、武懿宗等掌權以後,為鞏固武氏權勢,殘酷打擊和屠殺李唐宗室和不附己的大臣,更加深了李唐宗室和擁唐大臣對諸武的仇恨。自幼恬談寡欲的武攸緒,防盛滿,避災禍,於萬歲通天元年(695年)十月,放棄一切官爵,去嵩山過起隱居生活,時年4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