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我以為要“如實”傳達原著品格,上述標準幾乎是唯一可行的途徑。筆者在譯《了不起的蓋茨比》的過程中,便深刻體會到這一點,在此不妨具體舉例說明—
比如,本書第一章有部分相對抽象的敘述,其中有 “personality”一詞,包含“個性、名人、人格、品格”等多種含義,它在原句中似乎更適合作為“人格”或“品格”理解,指的是人的行為和心理特征的總和,在漢語裏顯然屬於中性詞,於是,有的譯者便不假思索地直譯為“人格”—“人格是一係列連續不斷的成功行動”雲雲,這就顯然讀不通了,須知人格有好有壞,有優有劣,怎能一概曰之“成功”呢?另外將人格直接描述為“行動”也甚為奇怪。這是譯者隻考慮到該詞表麵含義,而忽視它在英語中深層意思的緣故。
如同漢語一樣,英語也有很多一詞多義現象。有的譯文使用的詞義乍看貌似合理,殊不知與原著相去甚遠,甚至鬧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情況。讀者若不對照原文,也很容易被蒙混過去。筆者還是以《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書為例,列舉出某些譯本的部分常見錯譯:
“我家主人的車?”人人都能聽見管家對著話筒大吼,“我很抱歉,夫人,現在我們真沒法提供—晌午太熱了,金屬皮燙手啊,碰都沒法碰!”(見本書第七章)
常見錯譯:把原文的“the master’s body”譯成“主人的屍體”或“主人的身體”。
分析:這簡直叫人哭笑不得。前文用大量筆墨渲染天氣的炎熱,就是為了給後文與汽車、酒店等有關的細節做鋪墊。想當然地把“body”理解成“屍體(或身體)”,不僅把前麵有關天氣的鋪墊效果一筆注銷了,而且顯然讓人感到不知所雲。因為根據上下文,從管家嘴裏冒出“主人的屍體”一詞,試問哪個讀者能夠理解?他們更無法理解“屍體”太熱沒法碰這種怪異的對話,譯者也未給出任何解釋,原因當然很簡單:譯者不知道“body”在這裏指的是車體,因此沒法兒自圓其說。然而,由於此處特殊的對話語境,讀者即使感到疑惑,也很難發現這是一種荒謬的錯譯。
月亮升得更高了,海灣裏宛若漂浮著銀色魚鱗,在從草坪傳來的單調而細密的班卓琴音裏微微顫抖。(見本書第三章)
常見錯譯:把原文的“a triangle of silver scales”譯成“三角形的銀色天秤”或“天秤座的三顆銀星”等。
分析:這是譯者不了解“triangle”還有“三角鈴”的意思,它是一種古老的打擊樂器。“silver scales”也非指銀色的天秤座,而是描述了月光下的水麵景象—如同銀色魚鱗般波光粼粼。實際上,作者使用了一種隱晦的暗示和“文字遊戲”:“Sound”有海灣的含義,這裏也暗指“聲音”—這和能夠發出銀鈴般顫音的“三角鈴”相關聯。班卓琴的“stiff(本意為僵硬,此處可理解為刻板,單調)”“tinny(含錫的,聲音尖細的)”的聲音和“silver(含銀的,像銀鈴般的)”的聲音形成一種對比。 “scales”除指魚鱗之外,還有“音階”之意,因此,它與“triangle(三角鈴)”的組合,也產生了一語雙關的匹配效果。這再次反映出蓋茨比所處的社交界與自然、永恒的自然界的對比—原文暗示出前者讓後者“微微顫抖”。
總而言之,我以為要“如實”傳達原著品格,上述標準幾乎是唯一可行的途徑。筆者在譯《了不起的蓋茨比》的過程中,便深刻體會到這一點,在此不妨具體舉例說明—
比如,本書第一章有部分相對抽象的敘述,其中有 “personality”一詞,包含“個性、名人、人格、品格”等多種含義,它在原句中似乎更適合作為“人格”或“品格”理解,指的是人的行為和心理特征的總和,在漢語裏顯然屬於中性詞,於是,有的譯者便不假思索地直譯為“人格”—“人格是一係列連續不斷的成功行動”雲雲,這就顯然讀不通了,須知人格有好有壞,有優有劣,怎能一概曰之“成功”呢?另外將人格直接描述為“行動”也甚為奇怪。這是譯者隻考慮到該詞表麵含義,而忽視它在英語中深層意思的緣故。
如同漢語一樣,英語也有很多一詞多義現象。有的譯文使用的詞義乍看貌似合理,殊不知與原著相去甚遠,甚至鬧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情況。讀者若不對照原文,也很容易被蒙混過去。筆者還是以《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書為例,列舉出某些譯本的部分常見錯譯:
“我家主人的車?”人人都能聽見管家對著話筒大吼,“我很抱歉,夫人,現在我們真沒法提供—晌午太熱了,金屬皮燙手啊,碰都沒法碰!”(見本書第七章)
常見錯譯:把原文的“the master’s body”譯成“主人的屍體”或“主人的身體”。
分析:這簡直叫人哭笑不得。前文用大量筆墨渲染天氣的炎熱,就是為了給後文與汽車、酒店等有關的細節做鋪墊。想當然地把“body”理解成“屍體(或身體)”,不僅把前麵有關天氣的鋪墊效果一筆注銷了,而且顯然讓人感到不知所雲。因為根據上下文,從管家嘴裏冒出“主人的屍體”一詞,試問哪個讀者能夠理解?他們更無法理解“屍體”太熱沒法碰這種怪異的對話,譯者也未給出任何解釋,原因當然很簡單:譯者不知道“body”在這裏指的是車體,因此沒法兒自圓其說。然而,由於此處特殊的對話語境,讀者即使感到疑惑,也很難發現這是一種荒謬的錯譯。
月亮升得更高了,海灣裏宛若漂浮著銀色魚鱗,在從草坪傳來的單調而細密的班卓琴音裏微微顫抖。(見本書第三章)
常見錯譯:把原文的“a triangle of silver scales”譯成“三角形的銀色天秤”或“天秤座的三顆銀星”等。
分析:這是譯者不了解“triangle”還有“三角鈴”的意思,它是一種古老的打擊樂器。“silver scales”也非指銀色的天秤座,而是描述了月光下的水麵景象—如同銀色魚鱗般波光粼粼。實際上,作者使用了一種隱晦的暗示和“文字遊戲”:“Sound”有海灣的含義,這裏也暗指“聲音”—這和能夠發出銀鈴般顫音的“三角鈴”相關聯。班卓琴的“stiff(本意為僵硬,此處可理解為刻板,單調)”“tinny(含錫的,聲音尖細的)”的聲音和“silver(含銀的,像銀鈴般的)”的聲音形成一種對比。 “scales”除指魚鱗之外,還有“音階”之意,因此,它與“triangle(三角鈴)”的組合,也產生了一語雙關的匹配效果。這再次反映出蓋茨比所處的社交界與自然、永恒的自然界的對比—原文暗示出前者讓後者“微微顫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