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雍正的即位,燕北老人又提出了三種說法,一是其生父衛某把康熙傳位十四子的遺詔的“十”字改為“於”字;二是他自己進宮竊遺詔,將十四子的“十”字更易為“第”字;三是他把“十”字改作“於”字。改“十”字為“於”字,是雍正在世時就有的傳說,燕北老人把這曆久相沿的傳說及由此而衍化的其他改詔說,一股腦兒取來,這是用傳聞異說以媚讀者,並非抱著傳留信史的態度澄清雍正即位的疑案。
以上出現關於雍正的種種傳說,或自相矛盾,或不合情理,均非實錄。然而之所以出現這些秘聞,也有其他的原因。
辛亥革命,本以反滿作號召,如同盟會以“驅逐韃虜,恢複中華”為宗旨,推翻清朝後,為鞏固成果,亦須繼續排滿。因此,民國初年關於清史的著述接連出現,研討清朝的得失。人們痛斥清朝殘暴統治和腐敗無能,又以漢人的尊夏攘夷觀念痛詆清朝皇室,於是什麼太後下嫁、順治出家等疑案相繼被大肆渲染。關於雍正的種種無德的說法,也不是完全為他一人而發,其實是醜化清室的需要。把對雍正的傳說置於這種背景中考察,則較易明了它的真偽。
上述這些故事的作者,雖有嚴肅者,但專為迎合小市民心理者不乏其人,以為人們愛聽宮中趣事,有皇帝時人們不敢談論他們,及至帝製取消了,可以無所顧忌了,於是大講特講。然而宮闈之事本極秘密,難於得其真、得其詳,於是靠傳聞,傳的人多了,越傳離事實越遠,以至有的作者自逞臆構之能,將故事越編越荒誕。即如燕北老人,自雲其宮中秘事的資料,由小蘇拉提供,因辛亥革命後,南方縉紳士大夫多喜談清廷宮事以為樂,他的記載為許多人借閱,有的竟被披於報端或載入名家筆談中,到1919年乃受友人慫恿,將其書公之於世。其友人陳鶴煒為之作序,極力稱讚他的著作“……宮闈之事,言談有禁,傳聞既少,記載亦鮮,偶或散見各書,大都一鱗一爪,非語焉不詳,即傳聞失實,從無有有係統而集大成如今之《滿清十三朝宮闈秘史》者”。又說這本書“搜訪既確,去取尤嚴,無一字不有來曆,即無一字不加斟酌”。然而從前引該書敘事可知,他之著書,既不嚴肅,也不審慎,唯以談清宮事,迎合某些讀者的需要。
勵精圖治
雍正在他統治幾年後,作了個自我評價,說“朕返躬內省,雖不敢媲美三代以上聖君哲後,若漢唐宋明之主實對之不愧”。事實上,也的確如此,絕不能說他大言不慚。
雍正在他不長,但也不算太短的十三年統治中,唯日孜孜,勵精圖治,又抱定改革的宗旨,在施政的各個方麵實行極具個性化的方針、政策。他施行攤丁入畝、耗羨歸公的賦稅製度,清查隱田,清理逋賦,並使士民一體當差;停止戶口編審,嚴行保甲製度和鄉約製度;更改法規,製定主佃關係的新律令;除豁賤民,嚴禁抑良為賤;重視農本,擴大墾田,興修水利,給予老農頂戴;堅持抑末政策,禁止開礦;創立軍機處,健全密折製度,實現台省合一,提升府州;考核錢糧,清理積欠,清查倉儲,整飭吏治,實行養廉銀製度;延續朱明禋祀,對漢人進行某種籠絡;用人不全論資曆,甚至不拘滿漢,注重才能,不秩進用;實行銅禁,嚴查私錢;改革旗務,注意旗民生計,阻止滿人漢化;堅決鎮壓青海厄魯特和西藏噶倫的叛亂,堅持對新疆準噶爾的用兵,在西南實行改土歸流政策;極力尊孔,大搞祥瑞迷信和利用佛教,豢養道士,糅合儒佛道三教;任命族長,鼓勵宗族活動;宣講《聖諭廣訓》,倡導移風易俗,去奢崇儉,旌獎拾金不昧,表彰節孝,提倡社會救濟;打擊朋黨,清除允禩和允、年羹堯、隆科多各個政治集團;有意識地壓抑科甲出身官員,整治其代表人物楊名時、李紱;圍繞嗣位問題發生曾靜投書案,製造了呂留良文字獄,隨之出現其他文字獄;鎮壓農民暴動和商民罷市,嚴禁秘密宗教活動;與俄國訂立《恰克圖條約》,驅逐西方傳教士;開閩粵海禁;等等。國家事務,社會問題,民間生活,雍正無不按照自己的願望去進行改變。他辦的事情太多,有的見成效了,有的失敗了,有的還在開頭,也因他人亡而政亡了。他的政治主張,在下列幾方麵,頗具積極意義:
至於雍正的即位,燕北老人又提出了三種說法,一是其生父衛某把康熙傳位十四子的遺詔的“十”字改為“於”字;二是他自己進宮竊遺詔,將十四子的“十”字更易為“第”字;三是他把“十”字改作“於”字。改“十”字為“於”字,是雍正在世時就有的傳說,燕北老人把這曆久相沿的傳說及由此而衍化的其他改詔說,一股腦兒取來,這是用傳聞異說以媚讀者,並非抱著傳留信史的態度澄清雍正即位的疑案。
以上出現關於雍正的種種傳說,或自相矛盾,或不合情理,均非實錄。然而之所以出現這些秘聞,也有其他的原因。
辛亥革命,本以反滿作號召,如同盟會以“驅逐韃虜,恢複中華”為宗旨,推翻清朝後,為鞏固成果,亦須繼續排滿。因此,民國初年關於清史的著述接連出現,研討清朝的得失。人們痛斥清朝殘暴統治和腐敗無能,又以漢人的尊夏攘夷觀念痛詆清朝皇室,於是什麼太後下嫁、順治出家等疑案相繼被大肆渲染。關於雍正的種種無德的說法,也不是完全為他一人而發,其實是醜化清室的需要。把對雍正的傳說置於這種背景中考察,則較易明了它的真偽。
上述這些故事的作者,雖有嚴肅者,但專為迎合小市民心理者不乏其人,以為人們愛聽宮中趣事,有皇帝時人們不敢談論他們,及至帝製取消了,可以無所顧忌了,於是大講特講。然而宮闈之事本極秘密,難於得其真、得其詳,於是靠傳聞,傳的人多了,越傳離事實越遠,以至有的作者自逞臆構之能,將故事越編越荒誕。即如燕北老人,自雲其宮中秘事的資料,由小蘇拉提供,因辛亥革命後,南方縉紳士大夫多喜談清廷宮事以為樂,他的記載為許多人借閱,有的竟被披於報端或載入名家筆談中,到1919年乃受友人慫恿,將其書公之於世。其友人陳鶴煒為之作序,極力稱讚他的著作“……宮闈之事,言談有禁,傳聞既少,記載亦鮮,偶或散見各書,大都一鱗一爪,非語焉不詳,即傳聞失實,從無有有係統而集大成如今之《滿清十三朝宮闈秘史》者”。又說這本書“搜訪既確,去取尤嚴,無一字不有來曆,即無一字不加斟酌”。然而從前引該書敘事可知,他之著書,既不嚴肅,也不審慎,唯以談清宮事,迎合某些讀者的需要。
勵精圖治
雍正在他統治幾年後,作了個自我評價,說“朕返躬內省,雖不敢媲美三代以上聖君哲後,若漢唐宋明之主實對之不愧”。事實上,也的確如此,絕不能說他大言不慚。
雍正在他不長,但也不算太短的十三年統治中,唯日孜孜,勵精圖治,又抱定改革的宗旨,在施政的各個方麵實行極具個性化的方針、政策。他施行攤丁入畝、耗羨歸公的賦稅製度,清查隱田,清理逋賦,並使士民一體當差;停止戶口編審,嚴行保甲製度和鄉約製度;更改法規,製定主佃關係的新律令;除豁賤民,嚴禁抑良為賤;重視農本,擴大墾田,興修水利,給予老農頂戴;堅持抑末政策,禁止開礦;創立軍機處,健全密折製度,實現台省合一,提升府州;考核錢糧,清理積欠,清查倉儲,整飭吏治,實行養廉銀製度;延續朱明禋祀,對漢人進行某種籠絡;用人不全論資曆,甚至不拘滿漢,注重才能,不秩進用;實行銅禁,嚴查私錢;改革旗務,注意旗民生計,阻止滿人漢化;堅決鎮壓青海厄魯特和西藏噶倫的叛亂,堅持對新疆準噶爾的用兵,在西南實行改土歸流政策;極力尊孔,大搞祥瑞迷信和利用佛教,豢養道士,糅合儒佛道三教;任命族長,鼓勵宗族活動;宣講《聖諭廣訓》,倡導移風易俗,去奢崇儉,旌獎拾金不昧,表彰節孝,提倡社會救濟;打擊朋黨,清除允禩和允、年羹堯、隆科多各個政治集團;有意識地壓抑科甲出身官員,整治其代表人物楊名時、李紱;圍繞嗣位問題發生曾靜投書案,製造了呂留良文字獄,隨之出現其他文字獄;鎮壓農民暴動和商民罷市,嚴禁秘密宗教活動;與俄國訂立《恰克圖條約》,驅逐西方傳教士;開閩粵海禁;等等。國家事務,社會問題,民間生活,雍正無不按照自己的願望去進行改變。他辦的事情太多,有的見成效了,有的失敗了,有的還在開頭,也因他人亡而政亡了。他的政治主張,在下列幾方麵,頗具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