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高情商的孩子比高智商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首先關心的是孩子是不是在健康成長,能不能適應各種環境,會不會與人相處,有沒有一個樂觀的心態。
天下父母誰不對子女傾注一片愛心?誰沒有過望子成龍的一片癡情?到頭來能夠讓父母感到無限欣慰的固然不少,但事與願違的卻為數更多,這種情況古往今來不乏其例。有些家長更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把所有的愛和希望全部寄托在這個孩子身上,對孩子過分地溺愛、遷就和順從,缺乏應有的道德教育,使孩子成為家庭中至高無上的“小太陽”。久而久之,孩子就有可能在父母“愛”的懷抱中養成自私自利,不尊敬長輩、不愛惜財物、任性、驕橫和依賴等不良品性,做出有害於他人的事情,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把握對孩子愛的尺度呢?
①尊重孩子的人格,愛護他們善良美好的心靈。做父母的不要總以為孩子年幼無知,忽略了對孩子應有的尊重,高興時百依百順,生氣時就橫加指責。這樣會使孩子無所適從,傷害孩子的自尊,從而使其養成不良的心理。
②滿足正當的需要,抑製不合理的要求。對於孩子提出的意見和要求,父母要善於傾聽,如果是正當的需要,就給予適當的滿足,反之,就應當和藹地拒絕,堅決抑製,千萬不要因孩子的無理哭鬧而遷就順從。
③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我們認為,要時刻為孩子的未來著想,千萬不要包辦代替,應及時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孩子玩完玩具後讓他自己收拾好;吃完飯把凳子放回原處;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可以教他洗自己的手帕、襪子,掃掃地等。
④家長對孩子的要求要具有一致性和連貫性。父母兩人不要一個嚴一個寬,今天要求孩子這樣做,明天又要求孩子那樣做,一天一個樣,各唱各的調,使孩子思維沒有定規,無所適從。這樣無形中削弱了父母的威信,為孩子的不良行為製造了“防空洞”。
⑤和孩子不要疏遠。現在我們大部分家長為了工作或者自己的天地將孩子寄托給長輩,如果長期這樣,你們和孩子心靈得不到溝通,思想得不到交流,孩子平時有些細小的錯誤,不能及時發現,更不能加以糾正,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⑥愛要有度。孩子是家長的心頭肉,家長愛孩子理所當然,但有時不一定全部表現出來。在學校門口經常看到有些家長開著小轎車送孩子上學,有的確實離學校很遠,這情有可原,但有的離學校三四米,也開著車子送孩子上學,這難道就是我們家長對子女的愛嗎?
在日本有一位大島先生,每天上班開著漂亮的汽車,可就是不肯順路送10歲的兒子上學,想搭一段路都不成。有一天,兒子生病背著大書包艱難地往天橋上走,忽然看見爸爸在橋下等他,大島為兒子擦去汗水,提起書包帶著兒子上橋。他對孩子說:“不要怪爸爸,你現在是學生不能坐車上學,將來你長大有出息了,一定能買一輛比這更好的車……”
一個高情商的孩子比高智商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首先關心的是孩子是不是在健康成長,能不能適應各種環境,會不會與人相處,有沒有一個樂觀的心態。
天下父母誰不對子女傾注一片愛心?誰沒有過望子成龍的一片癡情?到頭來能夠讓父母感到無限欣慰的固然不少,但事與願違的卻為數更多,這種情況古往今來不乏其例。有些家長更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把所有的愛和希望全部寄托在這個孩子身上,對孩子過分地溺愛、遷就和順從,缺乏應有的道德教育,使孩子成為家庭中至高無上的“小太陽”。久而久之,孩子就有可能在父母“愛”的懷抱中養成自私自利,不尊敬長輩、不愛惜財物、任性、驕橫和依賴等不良品性,做出有害於他人的事情,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把握對孩子愛的尺度呢?
①尊重孩子的人格,愛護他們善良美好的心靈。做父母的不要總以為孩子年幼無知,忽略了對孩子應有的尊重,高興時百依百順,生氣時就橫加指責。這樣會使孩子無所適從,傷害孩子的自尊,從而使其養成不良的心理。
②滿足正當的需要,抑製不合理的要求。對於孩子提出的意見和要求,父母要善於傾聽,如果是正當的需要,就給予適當的滿足,反之,就應當和藹地拒絕,堅決抑製,千萬不要因孩子的無理哭鬧而遷就順從。
③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我們認為,要時刻為孩子的未來著想,千萬不要包辦代替,應及時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孩子玩完玩具後讓他自己收拾好;吃完飯把凳子放回原處;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可以教他洗自己的手帕、襪子,掃掃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