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 2)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冀南大地上出現了一件大事———興建大躍峰渠。這項堪稱“邯鄲生命線”的水利工程,由河北省委、省政府及邯鄲地委、專署統一部署,由涉縣、磁縣、武安、邯鄲縣、峰峰礦區“四縣一區”組成“民工團”,當地駐軍、各企事業單位援建,共同攜手施工。從一九七五年三月至一九七六年九月,躍峰渠主體工程基本完成。在一年半的施工進程中,建設者們以堅韌不拔的精神風貌、百折不撓的戰鬥精神,排除重重艱險,克服層層困難,用毅力、用智慧、用汗水、甚至用鮮血與生命,譜寫出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

為了回映那段不平凡的曆史蹤跡,為了再現建設者們當年的動人情景,為了讓後人了解修渠的艱苦曆程,我們特意輯印這部《躍峰歲月》。

本書以記述峰峰礦區民工團的事跡為主,也涉獵到兄弟單位的部分事跡。書中穿插了若幹當年拍攝的第一手照片資料,以便讀者對施工情景留有更直觀、更清晰的印象。

邯鄲境內,尤其是西部山區地帶,年降水量稀少,地表徑流缺乏,自古以來就是十年九旱,重度缺水。新中國成立之後,工農業發展日漸加速,城鄉人口急劇增加,用水問題日趨嚴重。一九五九年周恩來總理到武安搞社會調查時,麵對缺水現狀,就曾提出過“把漳水引到武安”的設想。一九五九年毛澤東主席視察邯鄲時,提出”邯鄲要複興”,這“複興”藍圖之中,水,無疑是重要一項。一九六五年,邯鄲地委、專署作出“修建躍峰渠,從漳河引水”的決定,派員進入太行山區勘測、設計、選線,並製訂出《邯鄲地區躍峰渠總體規劃》,繼之起步工程建設。“躍峰渠”這一名稱由此而立,修渠工程由此發端。然而,一九六六年夏“文革”開始後,修渠工程被迫擱置。至七十年代,“邯邢基地”這一大型工業實體在邯鄲境內構建成立,解決水的問題再次成為河北省委、邯鄲地委重要日程。一九七四年秋,邯鄲地委重新作出興建躍峰渠的決定。一九七五年一月,邯鄲地委召開“四縣一區”幹部會議,成立起“躍峰渠建設指揮部”。同年三月初,工、農、商、學、兵齊動員,組成十萬修渠大軍,按團、營、連、排、班軍事化編製開赴工地。在西起涉縣天橋斷、東至京廣鐵路線、南至漳河岸、北至?河邊千餘平方公裏範圍內,擺開劈山引水的戰場。

一年又六個月艱苦奮戰,五百八十個日出日落,建設者們用雙手托出一條奇跡般的“人造天河”!———它的總幹渠全長三十五公裏、主幹渠全長四十八公裏、分幹渠全長一百三十五公裏,總長兩百餘公裏。這條人造天河如巨龍飛降,穿繞五十四座山峰、跨越四十九道溝壑逶迤東去。它的身上披掛有大大小小各種建築物多達一千五百座,其中穿山隧洞和跨河渡槽這兩項格外醒目———隧洞總長達一萬六千零五十八米(8.23公裏),渡槽總長達四千二百六十二米(2.13公裏)。隧洞之中,“十裏洞”為最,全長五千一百八十米,堪稱“人造地下長河”;渡槽之中,“險峰渡槽”為最,其主拱跨度一百零六米,至今仍為亞洲第一石拱渡槽。如果說眾多建築物是人造天河這條長龍身上的閃閃明珠,那麼,“十裏洞”、“險峰渡槽”則是最耀眼的兩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