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2)

走在回家的山路上,看不到人生路上的一點兒光明,心情沮喪到了極點。路途歇息,靈感突至,也不顧路人的嗤笑,匆匆擬就了一篇小說的提綱,回家一個禮拜,連寫帶眷正,完成了一個三萬多字的中篇,是年十月,發表在省群藝館的刊物《百花》上,且居頭篇位置。起初命名《一個近於荒誕的故事》,編輯更名為《少女的夢》。次年,這篇小說又被河南省文聯辦的刊物《傳奇文學選手》轉載。

1984年春,父親出外闖蕩再沒歸家,家境已到了難以支撐的地步。爺爺已過花甲之年,母親體弱多病,弟弟妹妹皆年幼,貧困的家境已不容我有任何幻想。《少女的夢》寫罷郵寄的時候,我付不起一塊二毛錢的郵費,還是朋友小蓉看過之後代我郵寄的。貧窮的現實不允許有夢。郵走了這篇稿子,我毅然借了五十塊錢的路費,北上銅川,在新焦坪一個叫人字溝的小山溝裏挖煤。這裏聚集了村莊幾十個年輕人,還有不少都是我小學初中的同學。

讀書何用?到頭來,還是要走一個青年農民別無選擇的路。

人們背後的嘲笑令我如芒在背,但顏麵當不得飯吃,生存是頭等大事,夢想一文不值!

記得路遙先生去世時,是一個淫雨霏霏的早晨,我和工友去焦坪的集鎮逛書店,在書店的大廳進門處,赫然看到那素色橫幅上不幸的消息。我選了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回到我棲身的工棚,在悲痛中讀著先生的作品,一次次地淚灑書頁,難以自持。在此之前,我早已拜讀了《人生》,也在收音機裏聽完了《平凡的世界》。這兩部作品中,主人公的坎坷命運與我這個農村青年的命運何其相似,路遙先生的文學作品觸動了我們這一代農村青年的靈魂。先生去了,還會有誰為我們直敘心靈,還會有誰在為我們鳴不平的同時,讓我們看到生活的希望、勇氣和曙光?先生不壽,天妒英才,是先生的不幸,是中國文化的不幸,也是我們一代農村青年的不幸!六七年間,人字溝的煤礦成了我打工的大本營,隻要是生活沒有著落了,就去那地方,哪兒顧得了其中的危險和勞苦。

1989年10月,因了那篇發表的小說,縣文化局把我安排在鄉文化站做臨時工,一個月下撥十五塊錢的補貼,再由鄉政府統籌幾十塊錢。微薄的待遇根本滿足不了一家老小的最低生活需求。有兩個春節,我都是在鄉親們返鄉的臘月,請假去人字溝煤礦,以貼補捉襟見肘的生活。熬到1993年,迎來了轉正的機會,但這次轉正卻給我的一生留下了陰影。考試、政審兩關已過,文化局的領導也對我寄予厚望,不想轉正之事因故泡湯。痛定思痛,我最終下決心離開了鄉文化站,跟隨熟人去河南三門峽的秦嶺山金礦打工。

走在回家的山路上,看不到人生路上的一點兒光明,心情沮喪到了極點。路途歇息,靈感突至,也不顧路人的嗤笑,匆匆擬就了一篇小說的提綱,回家一個禮拜,連寫帶眷正,完成了一個三萬多字的中篇,是年十月,發表在省群藝館的刊物《百花》上,且居頭篇位置。起初命名《一個近於荒誕的故事》,編輯更名為《少女的夢》。次年,這篇小說又被河南省文聯辦的刊物《傳奇文學選手》轉載。

1984年春,父親出外闖蕩再沒歸家,家境已到了難以支撐的地步。爺爺已過花甲之年,母親體弱多病,弟弟妹妹皆年幼,貧困的家境已不容我有任何幻想。《少女的夢》寫罷郵寄的時候,我付不起一塊二毛錢的郵費,還是朋友小蓉看過之後代我郵寄的。貧窮的現實不允許有夢。郵走了這篇稿子,我毅然借了五十塊錢的路費,北上銅川,在新焦坪一個叫人字溝的小山溝裏挖煤。這裏聚集了村莊幾十個年輕人,還有不少都是我小學初中的同學。

讀書何用?到頭來,還是要走一個青年農民別無選擇的路。

人們背後的嘲笑令我如芒在背,但顏麵當不得飯吃,生存是頭等大事,夢想一文不值!

記得路遙先生去世時,是一個淫雨霏霏的早晨,我和工友去焦坪的集鎮逛書店,在書店的大廳進門處,赫然看到那素色橫幅上不幸的消息。我選了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回到我棲身的工棚,在悲痛中讀著先生的作品,一次次地淚灑書頁,難以自持。在此之前,我早已拜讀了《人生》,也在收音機裏聽完了《平凡的世界》。這兩部作品中,主人公的坎坷命運與我這個農村青年的命運何其相似,路遙先生的文學作品觸動了我們這一代農村青年的靈魂。先生去了,還會有誰為我們直敘心靈,還會有誰在為我們鳴不平的同時,讓我們看到生活的希望、勇氣和曙光?先生不壽,天妒英才,是先生的不幸,是中國文化的不幸,也是我們一代農村青年的不幸!六七年間,人字溝的煤礦成了我打工的大本營,隻要是生活沒有著落了,就去那地方,哪兒顧得了其中的危險和勞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