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05年10月,雲南組織了100多匹馬,馱著普洱茶進京。首屆“馬幫茶道·瑞貢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活動轟動京城。創意者就是時任雲南省委副書記的丹增。丹增同誌我在西藏就結識,他既是領導,也是作家,而且文化策劃能力很強。他那年送我的數塊普洱貢茶,我至今還保留著。

茶的品位是高尚的。宋代大文豪蘇軾有關茶的對聯,傳說很廣:“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雖是傳說,但蘇軾對茶的了解,千年後恐怕還未有人超越。“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我官於南今幾時,嚐盡溪茶與山茗。”“且將新火試新茶。”“從來佳茗似佳人。”等等。當名動天下的蘇軾坐在麵前,唯有以香茶敬奉之。

還有個傳說,當代的。某領導到福建安溪視察,對當地鐵觀音讚賞有加之餘建議:安溪鐵觀音好是好,但還得學淅江、四川對茶的推廣和市場經驗。安溪茶人不以為然地說:他們的茶好是好,但卻是柴米油鹽茶之“茶”,我安溪鐵觀音乃琴棋書畫茶之“茶”。對茶的品位認知和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茶是有人性的。一片綠葉,一杯熱茶,帶著母親的慈愛,帶著鄉愁的記憶。南宋詩人袁說友詩雲:“吾鄉此茗孰與倫,誰家卻說江茶珍。”“我雖曾沃齒下齦,不敢溢美忘鄉津。”遊子無論去了何處,當抿上一口茶,那清醇的味道就將他帶去遠方的故鄉。

《茶界中國》是堪稱為茶文化使者的一次萬裏茶道之旅,是一次具有當代意義的絲綢之路之旅。現在,出品方將這部紀錄片結集,以圖文並茂的圖書方式出版,將會把《茶界中國》的文化意義、經濟意義傳播得更為廣遠。

第十集結尾一段話讓我印象很深:國有界,茶無界。有界與無界間,沁滿全世界的口感,是屬於中國的味道。

是為序。

文/劉偉

(本文作者係原光明日報副總編輯、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

還記得2005年10月,雲南組織了100多匹馬,馱著普洱茶進京。首屆“馬幫茶道·瑞貢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活動轟動京城。創意者就是時任雲南省委副書記的丹增。丹增同誌我在西藏就結識,他既是領導,也是作家,而且文化策劃能力很強。他那年送我的數塊普洱貢茶,我至今還保留著。

茶的品位是高尚的。宋代大文豪蘇軾有關茶的對聯,傳說很廣:“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雖是傳說,但蘇軾對茶的了解,千年後恐怕還未有人超越。“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我官於南今幾時,嚐盡溪茶與山茗。”“且將新火試新茶。”“從來佳茗似佳人。”等等。當名動天下的蘇軾坐在麵前,唯有以香茶敬奉之。

還有個傳說,當代的。某領導到福建安溪視察,對當地鐵觀音讚賞有加之餘建議:安溪鐵觀音好是好,但還得學淅江、四川對茶的推廣和市場經驗。安溪茶人不以為然地說:他們的茶好是好,但卻是柴米油鹽茶之“茶”,我安溪鐵觀音乃琴棋書畫茶之“茶”。對茶的品位認知和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茶是有人性的。一片綠葉,一杯熱茶,帶著母親的慈愛,帶著鄉愁的記憶。南宋詩人袁說友詩雲:“吾鄉此茗孰與倫,誰家卻說江茶珍。”“我雖曾沃齒下齦,不敢溢美忘鄉津。”遊子無論去了何處,當抿上一口茶,那清醇的味道就將他帶去遠方的故鄉。

《茶界中國》是堪稱為茶文化使者的一次萬裏茶道之旅,是一次具有當代意義的絲綢之路之旅。現在,出品方將這部紀錄片結集,以圖文並茂的圖書方式出版,將會把《茶界中國》的文化意義、經濟意義傳播得更為廣遠。

第十集結尾一段話讓我印象很深:國有界,茶無界。有界與無界間,沁滿全世界的口感,是屬於中國的味道。

是為序。

文/劉偉

(本文作者係原光明日報副總編輯、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