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亂世危局(1 / 3)

此次西魏率大軍突襲江陵,梁元帝蕭繹竟不作防備,實在令人不解!

西魏遣大將於謹、宇文護、楊忠率五萬大軍於梁承聖三年十月(公元554年11月)從長安出發,直指江陵。梁朝舊臣馬伯符冒著生命危險,從西魏發密件給蕭繹,梁元帝不相信。

到1月20日,武寧太守(治所在今湖北荊門市東北)宗均急報魏軍即將南下的消息。梁元帝和大臣們認為兩國交好,沒什麼衝突,不至於公然入侵。仍不相信。

蕭繹兩次派侍中王琛去打探西魏的消息。可是,三天後,魏軍已攻打襄陽了,蕭繹這才下令內外戒嚴。而那個可笑的王琛還隻是走到石梵(今湖北鍾祥縣境),給黃羅漢急件說“邊境秩序井然,說魏軍進攻是謠言,是兒戲。”元帝聽了,竟然還恢複講經的課,一些朝庭官員隻得穿著軍裝,聽元帝講《道德經》。這個荒唐的皇帝,從10月19日就開始在龍光殿給大臣們講解《老子》,11月23日,魏軍已經到達襄陽,他才暫停講課。直到12月27日晚上,魏軍已兵臨城下,四麵包圍了江陵城。元帝才停止講經課。

元帝親眼看見了魏軍圍攻江陵了,才派人去征召遠在邊境對齊軍作戰的王僧辯、陳霸先和湘州的王琳等將領回援。而對其他將領,仍存戒心。當時,最近的郢州刺史(今武漢市)陸法和出兵援救江陵,他竟然派人阻止:“我這裏能夠破敵,你隻要鎮守郢州,不必調動軍隊。”

當時正在與北齊軍作戰的王僧辯、陳霸先聽得江陵警訊,大驚失色,立即令侯瑱、杜僧明率軍作前鋒,急奔回援。可是,魏軍早已料到,搶先布陣,堵截打援。陳霸先屬下大將杜僧明竟然病死在江州。可悲可歎!而遠在湘州的王琳,聞訊起兵來援,日夜兼程,正趕到長沙就聞知江陵淪陷……

破城之時,梁元帝還有機會逃生。但他的猜疑心重,害死了他!當時守城將士中,原有忠君之士。城破之時,謝答仁、朱買臣向元帝蕭繹勸諫道:“城中兵士尚多,乘夜突圍,敵軍必然驚退;如得脫身,便可渡江求救。”。這是最後一線生機,可蕭繹平常就不方便騎馬,他搖頭,道:“難成!難成!”

謝答仁自告奮勇地幫忙,道:“陛下如不便馳騁,臣願從旁扶持陛下。”。謝答仁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他馬上功夫也是相當純熟的。可是,王褒聞言,厲聲道:“謝答仁原本就是侯景的餘黨,怎能相信!與其依靠賊人,不如出降。”謝答仁氣憤填膺,再次申請道:“臣蒙陛下厚恩,因此自願效死報答,陛下如不願夜出,內城將士還有五千人左右,臣請背城一戰,死也甘心!”

蕭繹頗為感動,當麵授給謝答仁為大都督,把自己的公主許配給謝答仁。馬上命令謝答仁出去殿外率所剩兵眾死守城池。偏偏王褒又在蕭繹麵前堅持說謝答仁難以相信,那五千人怎能退敵?蕭繹這就收回成命。等到謝答仁再次請求入殿麵見蕭繹時,被門吏阻止在殿外。氣得謝答仁肝火暴升,狂噴鮮血,倒地而亡。

蕭繹疑心太重,信又不信,用又不用,豈不叫忠君報國的義士們氣衝腦門?!所以,才有黃羅漢夜開城門,引魏軍入城之變。如果蕭繹能信任謝答仁,乘亂夜逃,隻要等待幾天,無論是王僧辯、陳霸先或者是王琳的任何一支援軍抵達,就有可能組織反攻,東山再起。

可惜,向來猜疑心重的蕭繹,隻落得退入內城,想以兩位侄兒作人質,向魏軍主帥於謹求和。他自以為大丈夫能屈能伸,以後還可以鹹魚翻身。他換上白馬素衣出東門投降。他哪裏知道,落入敵掌,焉有活路?等待他的命運,早已注定:羞辱和死亡!

他難道不知道?他出東門投降時,城北的將士還在苦戰,各路援軍正奔馳在路上.....其實,蕭繹並無治國、治軍才能!從建都的地理選擇,就是極大的失策。——江陵背靠長江,無險可守。離敵軍太近,若敵軍偷襲,一夜可達江陵。而且,元帝不放心那些軍權在握的將領。把軍事大將都各遷遠境。防範宗親兄弟甚過於防敵國;還利用敵國來消滅宗親兄弟和異已。蕭繹殘殺侄子蕭譽(即昭明太子蕭統之子),逼迫蕭譽之弟蕭詧投奔西魏。蕭詧為複仇,借西魏五萬大軍圍攻江陵。

元帝蕭繹自知因果報應,難逃一死,竟然一把火燒了十四萬冊藏書!——此乃中外文明史上的千古罪人!對華夏漢文明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據《隋書·經籍誌》載:由於北方長期戰亂,圖書毀失嚴重。北周藏書隻有八千卷。唐初修《隋書·經籍誌》時收集到的書有一萬四千多部。蕭繹燒毀的十四萬冊曆代傳世精品藏書,無論從數量上、質量上講,都是華夏民族上千年積累的文化精華,其損失之巨,無以彌補!這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最悲催的一大浩劫。

蕭繹本是一個文化人。史載元帝常言:“我韜於文士,愧於武夫。”。他自幼瞎了一隻眼,卻好讀書。據《梁書·元帝紀》載,“博總群書,下筆成章,出言為論,才辯敏速,冠絕一時”。他出身皇族,家族文化氣息濃鬱。梁元帝蕭繹著有《孝德傳》三十卷,《忠臣傳》三十卷,《丹陽尹傳》十卷,《注漢書》一百五十卷,《周易講疏》十卷,《內典博要》一百卷,《連山》三十卷,《洞林》三卷,《玉韜》三卷,《補闕子》十卷,《老子講疏》四卷,《全德誌》、《懷舊誌》、《荊南誌》、《江州記》、《貢職圖》、《古今同姓名錄》一卷,《筮經》十二卷,《式讚》三卷,文集五十卷,合計超過四百卷。蕭繹在亂世危局中,也能取得如此多的學術成就,使得他與父梁武帝蕭衍、大哥蕭統、三哥蕭綱,在中國文學史上並稱“四蕭”,占有重要的文學地位。

就是這樣愛書愛到癡迷的蕭繹,竟然氣急敗壞地令舍人高善寶將宮中收藏的十四萬卷圖書全部焚毀。元帝被俘後,有人問為何焚書?蕭繹說:“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他至死都不明白亡國之因!竟然恨那無辜的書籍,何其荒謬?!

梁元帝之所以國破身亡,根本原因在於:蕭繹雖然博覽群書,著作等身;但他修身不夠!他本性虛偽、殘忍、優柔寡斷、貪生怕死。雖然他大肆宣揚道德,為大臣們講解經書,著作《孝德傳》、《忠臣傳》等,但自己卻沒有認真實踐聖賢的教誨,也沒有優秀的實際行為。他在現實的生活中,卻不忠不孝,狠毒殘殺。

當初,侯景圍攻建康,其父梁武帝命在旦夕,而蕭繹卻擁兵自重。其父活活餓死,他忙於骨肉殘殺:逼死親子蕭方,殺侄蕭譽,迫離蕭詧;用妖術畫蕭紀的像,親打釘子咒他早死。還不惜請魏軍襲擊成都。蕭紀兵敗,他密令部將樊猛殺之。蕭紀的兩子被他斷糧關著,他們餓得咬自己臂肉吃,餓了十三天後才死去。元帝蕭繹生性殘忍,江陵被困時,有部將提議把獄中仍關著的幾千人充軍守城。蕭繹不許,令全部杖斃。未及,城破。